你或许听说过“肠道菌群是人体的第二大脑”,但你知道它还可能是癌症治疗的“隐形开关”吗?近日,河北中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发表研究,揭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发现:肝癌患者肠道内一种名为Akkermansia muciniphila的细菌减少时,抗PD-1免疫治疗的效果会大幅下降。而他们找到的“调节器”,竟是大家熟悉的抗疟药——双氢青蒿素(DHA)。
肝癌免疫治疗的“隐形障碍”:YAP1蛋白在“搞破坏”
肝癌是我国高发癌症,抗PD-1免疫治疗本是患者的新希望,但现实是仅15%-20%的患者能从中获益。“就像两军对垒时,免疫细胞被‘缴了械’。”研究团队解释,他们发现肝癌细胞中一种叫YAP1的蛋白是“幕后黑手”。这种蛋白过度活跃时,会像“捣乱的工程师”一样打乱肝脏的胆汁酸代谢,导致肠道内A. muciniphila无法正常生长。
更糟的是,单独使用抗PD-1治疗时,YAP1会变得更“嚣张”,进一步抑制A. muciniphila,形成“治疗越久,效果越差”的恶性循环。实验显示,YAP1高表达的肝癌小鼠,肠道内A. muciniphila数量比正常小鼠少了近60%,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也“无精打采”。
DHA“一物三用”:从抗疟药到癌症治疗“助攻”
既然YAP1是关键,那能否找到“抑制剂”?团队将目光投向了DHA——青蒿素的衍生物,一种临床用了几十年的抗疟药。实验结果令人惊喜:DHA不仅能直接抑制YAP1的活性,还像“肠道菌群的营养师”,通过恢复肝脏胆汁酸平衡(减少有害胆汁酸、增加有益胆汁酸),让A. muciniphila重新“壮大队伍”。
在肝癌小鼠模型中,DHA联合抗PD-1治疗展现出“1+1>2”的效果:
- 肿瘤显著缩小:联合治疗组肿瘤体积比单独抗PD-1组缩小40%,肿瘤数量减少近一半;
- 免疫细胞“重获活力”:能精准杀死癌细胞的CD8⁺ T细胞数量增加1.8倍,分泌的“抗癌因子”IFN-γ提升25%;
- 肠道菌群“恢复健康”:A. muciniphila的数量回升,而抑制免疫力的炎症因子IL-10下降30%。
益生菌也能当“抗癌助手”?实验给出肯定答案
为了验证A. muciniphila的直接作用,团队给肝癌小鼠直接补充这种细菌。结果显示,补充A. muciniphila后,小鼠肿瘤微环境中的CD8⁺ T细胞浸润增加,肿瘤生长明显变慢,效果堪比DHA联合治疗。这说明,这种肠道细菌本身就是增强免疫治疗的“强力队友”。
更有趣的是,当研究人员敲除小鼠肝脏细胞中的YAP1基因后,小鼠肠道内A. muciniphila数量自动增加,抗PD-1治疗效果也随之提升。这进一步证实了“YAP1-A. muciniphila”轴是调控肝癌免疫治疗的关键通路。
老药新用,为肝癌治疗开辟新路径
“DHA是FDA批准的老药,安全性已经过长期验证,这为临床转化提供了巨大优势。”研究团队表示,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
- 机制创新:首次揭示YAP1通过胆汁酸代谢调控肠道菌群的新通路,为“肝肠轴”研究提供新方向;
- 临床价值:DHA联合抗PD-1可能成为低成本、易推广的肝癌治疗方案,尤其适合YAP1高表达的患者;
- 治疗靶点:A. muciniphila或可作为预测免疫治疗响应的生物标志物,未来或通过益生菌补充辅助抗癌。
当然,研究也指出,目前成果还基于动物实验,人体肠道菌群更复杂,还需进一步验证。但这一发现无疑为肝癌治疗打开了新思路——或许未来,调节肠道菌群真能成为癌症治疗的“第四大支柱”(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之外)。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