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发布的《肝硬化患者粪菌移植治疗指南》为肝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由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学组浙江省慢性肝病重症化精准诊治与规模转化重点实验室 联合制定,这份指南首次提出: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可能成为改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关键突破口。

肝硬化不仅是肝细胞坏死和纤维化的结果,更是一种“肠-肝轴”失衡性疾病。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能通过代谢短链脂肪酸、合成维生素、维持屏障功能来保护肝脏。但在肝硬化患者中,菌群多样性下降,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和毒素增多,导致肠屏障破坏、内毒素入血,引发炎症反应并加重肝损伤。专家将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肠源性恶性循环”。

在这种背景下,粪菌移植(FMT) 被纳入肝硬化综合治疗体系。通过移植健康供体的肠道微生物群,FMT 可帮助患者恢复菌群结构与功能,降低内毒素生成、减少炎症、改善肝代谢功能。指南总结的多项研究显示,FMT 能有效降低血氨水平、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显著提高肝功能指标(ALT、AST、总胆红素)。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帮助延缓肝硬化向肝衰竭进展。

指南提出实施 FMT 应遵循“精准、安全、可追溯”三项原则。

精准:根据患者的菌群失衡类型与病情选择干预方案;

安全:供体需排除病毒、真菌及耐药菌感染风险,合格率低于 10%;

可追溯:全过程数据留痕,确保每一次移植可追踪来源与效果。

推荐的治疗方式包括胶囊口服与结肠灌注,每疗程 4~8 周,可视情况进行强化移植。FMT 在肝硬化患者中总体耐受性良好,常见轻度腹胀或腹泻等不适,一般在 48 小时内缓解。所有操作须在具备微生态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由多学科团队共同完成。

更具前瞻性的是,指南提出“个体化菌群治疗”理念。未来可通过宏基因组测序识别不同患者的菌群特征,精准选择功能菌株——如产丁酸菌修复屏障、乳酸菌调节免疫、阿克曼菌改善代谢,从而实现“定制化调菌”。人工智能的引入,也将为医生制定个体化菌群处方提供依据。

专家指出,FMT 并不是替代药物,而是补充和强化传统疗法的“微生态利器”。它的意义在于重新定义肝病的本质:肝硬化不只是器官的病变,更是生态系统的失衡。

正如共识中所写:“当我们修复肠道,肝脏也在悄然愈合。”

医学的未来,也许不再是单纯“治肝”,而是让人体生态重新归于平衡。


参考文献

陈永平 等. 肝硬化患者粪菌移植治疗指南. 《中国研究型医院》, 2025, 12(1): 10–19.

来源: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