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发布的《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专家共识(2025版)》为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由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中国整合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 联合制定,这份权威文件明确提出:肠道菌群移植(FMT)可作为中重度 IBD 的辅助治疗手段,通过重建肠道生态平衡,改善炎症反应与黏膜修复。

长期以来,IBD 治疗主要依赖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但部分患者仍面临复发与耐药。共识指出,IBD 的根源不仅在“免疫过度”,更在“菌群失衡”。健康肠道菌群多样且互相制衡,而 IBD 患者的菌群结构单一,有益菌减少、炎症相关菌增多,导致肠屏障受损与免疫系统持续激活。

粪菌移植(FMT) 的出现,为这一恶性循环带来了突破。FMT 通过移植健康供体的肠道菌群,重建患者的微生态系统,从而调节免疫反应、促进屏障修复。研究显示,约 40% 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接受 FMT 治疗后获得临床缓解或黏膜愈合,而部分克罗恩病患者在联合标准治疗后也表现出症状改善与用药量减少的趋势。

共识总结了 FMT 的主要作用机制:

●恢复菌群多样性,抑制致炎菌株;

●促进短链脂肪酸(SCFAs)生成,增强上皮修复;

●调节黏膜免疫耐受,减轻炎症反应;

●降低耐药菌与毒素负荷。

在实施方面,指南推荐三种方式:

1.结肠镜移植 —— 适合中重度患者,可精准作用于炎症区域;

2.口服胶囊 —— 安全便捷,适合维持期或儿童患者;

3.灌肠移植 —— 适用于轻中度患者,成本较低。

供体筛查是安全关键。共识要求排除病毒、寄生虫、真菌及耐药菌感染风险,供体合格率不足 10%。FMT 必须在具备微生态治疗资质的机构实施,并建立供体追溯体系。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腹胀或短暂腹泻,通常 48 小时内可缓解。

值得关注的是,共识提出“精准菌群治疗”的新理念。医生可借助宏基因组测序与人工智能算法分析患者菌群特征,制定个体化“调菌方案”。未来,有望通过功能菌株或代谢产物实现精准干预,让 FMT 从“经验疗法”走向“精准生态医学”。

专家强调,FMT 并非取代药物,而是与药物协同作用的生态疗法。对于轻中度患者,它可作为辅助治疗;对于难治型或复发型患者,则可能成为新的希望。

医学正在从“抑制炎症”走向“重建平衡”,从“药物治疗”走向“生态修复”。

当医生不再只对抗疾病,而开始修复人体的生态系统时,治愈也许将不再意味着“压制”,而是让身体重新学会与自身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李鹏飞,王玉华 等. 肠菌移植治疗炎症性肠病专家共识(2025版). 《中华胃肠病学和肝病杂志》, 2025, 34(2): 85–96.

来源: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