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发布的《肠菌移植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 年版)》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启示。由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 和 湖北省免疫学会肿瘤与微生态专业委员会 联合制定,这份指南首次系统阐明了肠道菌群在肿瘤治疗中的调控机制与应用前景,指出:重建肠道菌群可能是提升免疫治疗疗效、降低副作用的关键路径。
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不仅影响营养吸收,更深度参与免疫调控。健康菌群能激活抗肿瘤免疫,而菌群紊乱会削弱免疫反应并干扰药物代谢。共识指出,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菌群多样性下降、益生菌减少、有害菌增多的现象,这不仅削弱机体免疫力,还影响抗 PD-1/PD-L1 药物的疗效。简言之,菌群越健康,免疫反应越强;菌群越紊乱,治疗越困难。
基于这一认识,肠菌移植(FMT) 被纳入了肿瘤治疗的新策略。通过移植健康供体的菌群,重建肠道生态平衡,可改善免疫耐受、增强药物应答。共识汇总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 PD-1 抗体)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FMT 可显著提高药物响应率,使部分耐药患者重新出现肿瘤缩小甚至稳定。
专家同时强调安全性的重要性。由于肿瘤患者多处于免疫抑制状态,FMT 必须经过严格筛查与质量控制。供体合格率不足 10%,需排除病毒、真菌与耐药菌风险。推荐以胶囊口服为主,辅以结肠灌注或鼻空肠管输入方式。治疗应在具备微生态资质的医疗机构执行,并由肿瘤科、感染科与微生态专家共同管理。
共识进一步提出“FMT + 免疫治疗联合方案”,认为两者可形成协同效应:FMT 通过恢复肠道免疫稳态,为免疫药物提供良好的“生态土壤”;益生菌、益生元与膳食纤维则可辅助维持菌群稳定,减少化疗与放疗导致的肠炎与腹泻。部分试验还发现,FMT 可能改善患者食欲、睡眠及整体生活质量。
更具前瞻性的是,专家提出了“精准菌群移植”理念。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与人工智能算法,可识别患者菌群特征,预测对药物的响应,从而为每位患者定制个体化“菌群处方”。这一模式被认为是肿瘤治疗个体化的重要延伸。
“肠道菌群正在重新定义我们理解癌症的方式。” 专家写道。它不仅是免疫的“调音师”,也是药物反应的“平衡器”。当医生开始与体内的微生物合作,而非仅与癌细胞作战,抗癌的未来或许将不止是药物的较量,而是生态的重建。
参考文献
郭智,刘姗 等. 肠菌移植应用于肿瘤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5 年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5, 17(7): 10–19.
来源: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帮助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