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份关于肠菌移植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权威指南正式发布。由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肠道微生态与肠菌移植专业委员会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 三家机构联合制定的《肠菌移植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明确指出:肠道微生态干预,尤其是粪菌移植(FMT),在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语言与行为方面展现出可验证的临床潜力。

过去二十年,ASD 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持续攀升。中国 6~12 岁儿童的患病率约为 7‰,且多数患儿伴随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便秘、腹胀与腹泻。专家指出,这些症状背后的关键并非单纯的消化异常,而是肠道菌群结构紊乱。研究发现,ASD 患儿的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产丁酸菌减少,而炎症相关菌增多,导致神经递质如 5-羟色胺(5-HT)与 GABA 的合成受阻,从而通过“肠–脑轴”影响情绪与社交行为。

共识认为,调控肠道菌群可能成为孤独症干预的新突破口。 来自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多项临床研究均显示,服用特定益生菌或实施粪菌移植后,患儿在语言表达、社交互动及焦虑控制方面均出现显著改善。FMT 的研究结果尤为亮眼:连续治疗三个月后,约八成患儿胃肠道症状缓解,超过两成行为指标明显改善,且疗效可持续两年以上。

安全性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共识强调,FMT 在儿童中总体安全,但需遵循严格供体筛查与标准化流程。合格率约 10%,每克胶囊活菌量须达 1×10⁹ CFU 以上,不得含耐药菌。供体选择应考虑菌群稳定性与免疫风险,治疗以胶囊口服为主,疗程通常为 6 个月,可分 4 个周期完成。常见不良反应如腹胀或轻度腹泻,多为短暂且可逆。

本版共识的创新亮点之一,是首次提出“全菌谱移植(WIMT)”的概念。通过联合移植小肠液与粪菌,可在更大程度上重建肠道生态系统。初步结果显示,其改善社交与语言能力的效果优于传统 FMT,提示未来方向将从“重建菌群”迈向“重建生态”。

疗效评估以行为量表(ABC、CARS、SRS、CGI-I)及生物学指标(5-HT、IL-17A、菌群多样性)为核心。当行为量表下降超过 15%、菌群恢复至健康供体的 50% 以上,即可视为显效。专家还展望,借助人工智能与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可实现“菌群年龄”预测与个体化干预,使 FMT 从经验疗法走向精准治疗。

这份专家共识的发布,意味着孤独症研究的重心正从神经系统拓展至微生态系统。它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孤独症不仅是大脑的疾病,更是全身系统的生态失衡。 肠菌移植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让医生得以从肠道出发,探索通向心智康复的路径。


参考文献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等. 肠菌移植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国专家共识(2024 版). 2024.

来源: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