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与病毒的长期博弈中,我们知道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接触、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些病毒还会“潜伏”在男性的精液中,通过最亲密的接触,传递给另一个人。
2015~2016年,寨卡病毒在美洲大规模暴发,引发全球关注。它属于黄病毒科,和登革热病毒、乙脑病毒一样,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黄病毒科中首个被发现可通过性传播的病毒。研究表明,寨卡病毒在精液中可以持续存在约57天,在免疫力低的人群中,甚至能潜伏941天。这意味着,即使感染者已经康复,精液仍可能是病毒的“安全屋”。
那么,寨卡病毒究竟如何悄悄潜入男性生殖系统的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李向东团队合作研究发现,寨卡病毒可感染小鼠的睾丸和附睾,并造成炎症、组织损伤、降低睾酮等激素水平,最终可能导致不育。
男性生殖系统中有一道“血-睾屏障”,它就像电脑的“防火墙”一样,能防止病毒和有害物质的入侵。但寨卡病毒能破坏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或引发炎症,在屏障上打开“缺口”,从而潜入睾丸和附睾等组织。进入后,它主要攻击生精细胞、支持细胞以及管周肌样细胞。这些细胞既是病毒复制的 “工厂”,又对于精子的生成至关重要。寨卡病毒不仅破坏了这些细胞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导致细胞死亡,影响生育能力。
为什么免疫系统没有及时清除寨卡病毒呢?这是因为睾丸属于“免疫豁免区”。想象一下,你的身体是一个繁忙的城市,免疫系统是城市的“警察部队”,负责抓捕病毒和细菌等“坏蛋”。但城市中有几个特殊的“VIP区域”是免疫警察是不能随便进入的。睾丸就是其中的一个“免疫豁免区”。在这里,为了保护精子,免疫活性被故意调低。但这也给了病毒可乘之机,寨卡病毒能借此长期潜伏、逃避免疫监视。
寨卡病毒引发的症状通常较轻,比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多数人在一周内就能自行恢复,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它最大的危害在于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发小头症以及其他严重的先天性缺陷。2016年,世卫组织因此将其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如今疫情虽已平息,但寨卡病毒并未彻底消失。它仍在局部地区传播,且因可长期潜伏、无症状传播,仍具风险。更隐忧的是,病毒在传播中可能发生变异,提高感染性或逃避免疫监控。一旦环境合适,或将再次引发疫情。
寨卡病毒对男性生殖健康的威胁提醒我们,这场与病毒的博弈远未结束,科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仍需密切监测其动向。在病毒面前,唯有警惕、科研与科普同行,才能守护公共健康。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李世华 副研究员
审核丨 戴连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赵 欣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