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发布的《肠道菌群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4版)》为肝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由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 与 浙江省人工器官与计算医学重点实验室 联合制定,这份共识首次系统提出:通过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有望改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肝功能与生存质量。
专家指出,肝脏与肠道并非独立运作的两个系统,而是通过门静脉紧密相连,形成“肠–肝轴”。健康的肠道菌群能维持屏障功能、防止毒素入血;而在肝功能衰竭阶段,菌群多样性显著下降,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多,毒素易经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加剧肝炎症与代谢紊乱。换言之,肠道的崩溃,常常先于肝脏的衰竭。
粪菌移植(FMT) 的介入,为这一恶性循环带来了希望。通过将健康供体的菌群移入患者体内,FMT 能重建肠道生态、减少内毒素、改善氨代谢与免疫调节。共识中总结的多项临床研究显示,FMT 可显著降低肝性脑病的复发率,改善血氨水平与认知功能,并在部分患者中提升整体肝功能指标。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并非替代肝移植,而是让患者在等待移植或无法移植的阶段,获得新的生命支撑方式”。
新版本共识最大的进步在于提出“研究与临床操作双规范”。
●供体管理方面:需严格筛查病毒、真菌、耐药菌及代谢性疾病史,合格率不足 10%。采样后两小时内须完成制备,以保证菌群活性。
●制备方式:推荐采用“洗涤型菌群移植(WMT)”,以去除杂质、降低免疫风险,制剂形式包括胶囊、冷冻菌液或冷干粉。
●实施路径:优先选择结肠镜或灌肠方式输入,必要时可使用鼻空肠管,确保菌群精准作用于靶部位。
共识同时强调伦理与安全的重要性。FMT 应在伦理审查通过后于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实施,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随访监测。多数患者仅出现轻度腹胀或短暂腹泻等不适,一般在 48 小时内自行缓解,整体安全性良好。
值得关注的是,专家提出了“精准微生态干预”的新概念。借助宏基因组测序与代谢组学技术,可识别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菌群特征,进而实现个体化“调菌”。例如,产丁酸菌有助于修复肠屏障、减少炎症,而阿克曼菌则在调节免疫与改善代谢方面表现突出。未来,这类精准菌群方案有望与肝移植、干细胞及免疫治疗协同,为终末期肝病提供更多治疗可能。
专家总结道:“肠道是肝脏的另一半。”这一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医学从“器官思维”走向“生态思维”。
当医生不再只关注肝脏损伤,而是关注整个微生态的失衡,治疗也许不再是“延命”,而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生”。
参考文献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浙江省人工器官与计算医学重点实验室. 肠道菌群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4, 32(10): 951–961.
来源: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帮助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