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破解这一谜题

指甲上产生裂痕,接着逐渐翘起,并从近端到远端开始逐渐开始一片片脱落。,最终一片片脱落,这种症状你见过吗?

这是一些孩子感染手足口康复后一个月左右出现的后遗症症状——“脱甲症”。

我们知道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是手、足、口部出现红色疱疹,且常伴有发热、喉咙痛等症状。这种自限性疾病大多可在10天左右恢复。但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有些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手足口病,有超过60%的患儿在感染后一周左右出现脱皮,30%的患儿在一个月左右经历指甲脱落的症状。这种被称为脱甲症的后遗症症状尤其是在柯萨奇病毒A6和A10感染的病例中,更为常见。,虽然不致命,却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近年来,柯萨奇病毒A6和A10导致的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高福院士带领的来自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发现,此类病毒进入细胞工厂的策略极其狡猾,它们巧妙地模仿了人体内的信号分子,就像一把“仿制钥匙”,撬开细胞的“门锁”,即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进而影响了细胞的正常功能。

具体而言,柯萨奇病毒A10与细胞受体KREMEN1分子的结合模拟了受体分子的天然配体DKK1与受体KREMEN1的结合。DKK1像是细胞内开门的真钥匙,而病毒的来袭像是用一把仿制钥匙来开锁。这把锁看管着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条对细胞增殖、干细胞分化及组织修复至关重要的“高速公路”密切相关,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这条路一旦被干扰,很可能导致指甲等快速更新的组织发育异常。

科研团队利用小鼠模型研究病毒的致病机制。在小鼠感染柯萨奇病毒A10后,不仅出现了甲板脱落症状,同时Wnt信号通路也被明显抑制。这就好比干细胞工作的指令被病毒喊停,因此在病毒急性感染期,指甲生长产生了断层,并随后脱落。

令人振奋的是,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他们通过在病毒感染急性期涂抹一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激动剂,就能“解锁”被病毒封锁的通路,重新启动指甲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让指甲健康生长。这一突破为治疗脱甲症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或许每个家庭都可以在孩子手足口病时使用这种药膏,让孩子免受脱甲困扰。

科学的脚步从未停止,对病毒与宿主复杂关系的探索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更好地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守护健康,我们始终在路上。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崔樱子 副研究员

审核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赵欣 项目研究员

李侗曾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 主任医师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