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份关于“老年人肠道微生态健康”的权威指南正式发布。由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与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联合制定的《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是延缓衰老、预防慢病的重要医学方向。 指导专家 李兰娟院士 强调,肠道菌群老化不仅影响消化吸收,更会牵动免疫、代谢和神经系统,是“衰老链条”的关键环节。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逐渐下降,有益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减少,而条件致病菌和腐败菌增多。这种“菌群老化”会引发慢性低度炎症、肠屏障受损与免疫功能紊乱,被称为“炎症性老化”。它往往是糖尿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认知障碍等疾病的隐性起点。
共识指出,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与代谢器官,菌群的稳态与系统性健康密切相关。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往往在神经症状出现前数年便已发生肠道菌群变化;而心血管疾病与肠道代谢产物——如三甲胺氧化物(TMAO)——的异常水平也密切相关。这些发现提示:衰老的信号,或许先发生在肠道。
针对这一发现,专家提出了四类干预手段: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与后生元。
●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有助于抑制有害菌生长,维持肠黏膜屏障;
●益生元(如菊粉、低聚果糖)是益生菌的“能量来源”;
●合生元 将两者结合,强化补菌与养菌的协同作用;
●后生元 则是菌群代谢产生的活性物质,如短链脂肪酸,可直接发挥抗炎、抗氧化功效。
临床研究表明,规律补充微生态制剂可改善老年人便秘、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并降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风险。对于长期卧床或慢病患者,微生态调节还能减少感染、改善耐受力,帮助维持免疫稳态。专家建议,老年人每日摄入含活菌不少于 10⁹ CFU 的益生菌制剂,持续 4~8 周为一疗程,并根据健康状态动态调整。
共识特别强调“个体化调菌”原则。不同基础疾病需匹配不同菌株:糖尿病患者可选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乳酸菌;便秘型老年人宜补充产丁酸菌与双歧杆菌;长期使用抗生素者应同时补充益生元,以防止菌群再次紊乱。
此外,饮食与生活方式同样是“微生态药方”的一部分。专家建议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和植物多酚的食物,如燕麦、豆类、蔬果;减少高脂高糖饮食;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正是维持菌群年轻化的关键。
这份共识的发布,代表着医学界对衰老认识的转变——从“治疗疾病”走向“管理生态”。
它提醒我们:衰老并非无法干预,而是一种可以被延缓、被优化的过程。未来,医生的处方上,或许不仅有药物与营养建议,还会多出一句温柔的叮嘱——“请照顾好你的肠道,它比你想象中更年轻。”
参考文献
杨云梅,拓西平 等. 肠道微生态制剂老年人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9, 38(4): 389–397.
来源: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