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份系统指导微生态调节剂应用的权威文件正式发布。由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 发布、李兰娟院士 担任通讯作者的《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版)》明确提出:微生态调节将成为预防与治疗多种疾病的新方向,从“补菌”到“调菌”,医学正迎来新的生态思维。
专家指出,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体最大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中的数万亿微生物与免疫、代谢、情绪等密切相关,是人体真正的“第二免疫系统”。当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时,身体就会陷入慢性炎症、代谢紊乱乃至神经系统失调。
共识将微生态调节剂分为四类: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和后生元。
●益生菌(Probiotics):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可改善肠道菌群、缓解腹泻、调节免疫。共识强调“菌株特异性”——不同菌株对应不同疾病,不能笼统使用。
●益生元(Prebiotics):如菊粉、低聚果糖,是益生菌的“能量来源”,能促进短链脂肪酸生成、修复肠屏障。
●合生元(Synbiotics):结合前两者的优势,用于肠道术后恢复、代谢紊乱及炎症控制。
●后生元(Postbiotics):首次在我国指南中系统定义,指益生菌代谢产生的功能性分子,如短链脂肪酸和多糖。这些物质能直接调控免疫与炎症,具有高安全性与稳定性,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共识还将 粪菌移植(FMT) 纳入广义微生态调节体系。通过移植健康供体的菌群,可实现肠道生态整体重建,已在艰难梭菌感染、肝病、肥胖及糖尿病等疾病中显示出积极疗效。专家认为,FMT 的理念代表了医学从“对抗病原”到“恢复平衡”的根本转变。
微生态调节剂的影响远不止于肠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呼吸道感染、糖脂代谢、肝炎、抑郁症等疾病密切相关。李兰娟院士指出,未来医学的核心将是微生态医学——药物、饮食与菌群三位一体的精准调节。
不过,专家也提醒公众,益生菌并非“越多越好”。盲目补充或随意混用不同菌株可能打乱菌群平衡,导致疗效下降甚至出现不适。科学补菌的关键在于个体化评估:不同年龄、疾病类型与用药背景都应由医生指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从“杀菌”到“养菌”,从抗生素到微生态干预,这份共识标志着医学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
医学不再仅仅是与病原体斗争,而是学习与微生物共处。
当我们重新理解“共生”的意义,也许真正的健康,不在外部药方,而在体内那片看不见的微生态森林。
参考文献
李兰娟 等. 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版).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0, 13(4): 241–249.
来源: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