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新发布的《慢性便秘肠道微生态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便秘的根源,可能不在肠壁,而在菌群。

这份由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微生态学组 发布的共识明确指出:肠道微生态失衡已成为慢性便秘的重要致病因素,通过“调菌”而非单纯“通便”,或许才是重建排便节律的关键。

长期以来,人们将便秘归因于饮食、压力或缺乏运动,殊不知肠道菌群在其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正常的肠道菌群可调节蠕动、润滑分泌并维持神经信号通畅;但当饮食纤维不足或滥用泻药时,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减少,厌氧菌增多,代谢产物紊乱,便秘便由“功能性”演变为“微生态性”。

研究显示,便秘患者的短链脂肪酸(如丁酸盐、乳酸)水平明显降低,这些物质是维持肠壁蠕动和水分调节的信号分子;与此同时,神经递质 5-羟色胺(5-HT)合成减少,使排便信号受阻——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即便长期使用泻药,也只能获得短暂缓解。

共识提出,肠道微生态干预应纳入慢性便秘的标准治疗体系。

主要干预方式包括:

益生菌:促进蠕动、软化粪便;

益生元:为益生菌提供营养,提升短链脂肪酸生成;

合生元:兼具双重功效,改善菌群结构;

后生元:直接作用于肠壁神经,增强排便信号。

对于顽固性便秘患者,粪菌移植(FMT) 正在成为新的突破。通过将健康供体菌群移植入患者肠道,FMT 能在短时间内重建微生态平衡。多项临床研究表明,FMT 可显著提高排便频率与粪便质量,疗效持续 3~6 个月以上。尤其在伴有焦虑、抑郁或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患者中,效果更加明显。

当然,FMT 必须在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实施。供体筛查极其严格,合格率不足 10%,以防感染或耐药菌传播。推荐采用口服胶囊或结肠灌注方式,每疗程 3~4 次、间隔 2 周执行。专家特别提醒,切勿盲目尝试“民间移植”,以免引发严重感染风险。

共识还强调,生活方式干预仍是治疗基石。规律作息、适度运动、足量饮水与高纤维饮食能显著改善肠道蠕动。对于老年人或久坐人群,腹部按摩与生物反馈训练也是有效辅助手段。

便秘,表面看是“排不出”,实则是身体在发出信号——肠道生态失衡。

未来,医生的处方或许不再只是泻药,而是一份“喂养菌群”的营养方案。

正如专家所说:“让肠道变得年轻,身体才会重新顺畅。”


参考文献

潘志忠,陈卫红,贾继东 等. 慢性便秘肠道微生态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中华消化杂志》, 2024, 44(11): 777–785.

来源: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