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在德国萨克森州的著名矿山厄尔士山脉。矿工们在熔炼锡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时候明明开采出的锡矿石不少,炼出来的锡却少得可怜。 经过反复观察,他们终于发现,“罪魁祸首”是一种沉甸甸的矿物。只要它混在锡矿石中,熔炼时锡矿表面就会浮起一层泡沫状的渣滓,严重影响锡产量。矿工们觉得这种矿物就像饿狼,那层浮渣是它吞噬锡时口中的泡沫。于是给它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狼泡沫”。这种矿物其实就是黑钨矿。


馆藏黑钨矿标本

黑钨矿的名称里虽然带个“黑”字,但并不总是黑色的,由于它的化学成分是钨酸铁锰,当锰含量高时,它会呈现出浅红色、浅紫色甚至褐黑色;当铁锰含量差不多时,颜色偏褐黑;而铁含量高时,它就会变成深黑色。


由于成分,黑钨矿也被称为钨锰铁矿(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它之所以会“吞噬”锡,是因为矿工们是通过高温还原的方法从锡石(氧化锡)中提取金属锡的。黑钨矿中含钨,会在高温下消耗还原剂,导致锡无法充分还原而产量大减。那些浮在表面的“狼泡沫”,其实就是反应过程中形成的钨酸盐渣滓。


我馆展品:提取锡的重要矿物——锡石

这种被当时的德国矿工恨得牙痒的矿物, 在数百年后的东方,与一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1907年,江西大余县德籍牧师邬利亨将在西华山捡到一块“黑矿石”带回国鉴定后,确认为黑钨矿。从黑钨矿中提炼出的金属钨,是制造穿甲弹、坦克装甲、枪炮管等武器装备的核心材料,被誉为“战争金属”,在国际市场价格高昂。由此,他以欺骗手段买下山权,明目张胆地掠矿敛财。1908年,当地人民多次交涉,最终买回山权,由此开启了中国钨矿的开采历史。


西华山钨矿老照片(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国民党军对红军发动了三次围剿,国民党的封锁使得中央苏区物资异常缺乏。我党通过经营钨矿,以货易货,换取了大量的军需民用紧缺物资,帮助中央苏区军民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正如《西行漫记》作者斯诺所说“用一颗黑石头砸破了经济封锁的水缸!”


中央苏区成立的中华钨矿公司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国企(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烽火年代赋予了黑钨矿历史的重量,和平年代,它的价值得到国家级的认可:1982年,我国发行了唯一一套《矿物》特种邮票,精选了四种在我国不仅产量居世界前列,而且是最早利用的矿产珍品。黑钨矿赫然在列,与雄黄、辉锑矿、辰砂一同成为国家的“矿物名片”。这不仅彰显了其科学价值,也是对它卓越贡献的致敬。


馆藏《矿物》特种邮票,右一为黑钨矿

从被憎恶的“狼泡沫”到烽火中支撑民族命运的“黑色黄金”,以及方寸邮票上的“国家名片”,黑钨矿完成了身份的完美逆袭,也将继续作为“钨”这种重要金属的原料,为人类科技发展发挥作用。


2025年8月,我国科学家在空间站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 石林石得利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