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从高精尖设备的研发,到对深海、外太空等极端环境的大胆探索,每一项革新与突破的背后,都离不开新型先进材料的支撑!“逆天改命”新材料系列文章将聚焦那些材料中的“叛逆者”。它们借助科学家们的巧妙设计以及前沿技术的加持,彻底改写了自身的一些固有特性,从而打破命运的枷锁,以全新的姿态,肩负起推动人类文明迈向未来的重任!



分级 MOF 纳米流体器件中存在纳米(nm)级与埃(Å)级的通道  图片来源:该研究论文

202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了“金属有机框架(MOF)”研究背后的科学工作者。这类研究利用配位化学成键原理,让科学家们得以像搭“乐高积木”一样连接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具有独特性质与功能的新式材料。但你知道吗?MOF材料在被创造之初,曾广受质疑与轻视。

由于早期的MOF材料稳定性较差,在当时也没显现出很强的应用潜力,所以一度被许多学者看作是没用且脆弱的“丑小鸭”。

然而最近,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的科学家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利用MOF的新思路。他们试图开发出一种相当“异类”的流体计算机芯片!

是的,这种芯片的主体部分将不再是固体,而是液体的!它的运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人脑”,且具备短期记忆特性!

MOF,这类当初不起眼的冷门材料,如今不仅帮助它的研究者们斩获了202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更是可能在将来颠覆基于传统硅基芯片的研究,催生出下一代“水汪汪”的超级电脑!


看科学家如何在微观世界中“驾驭”离子


我们身边的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汽车中控等,它们的核心都是由硅基材料制成的微型芯片。这些芯片上的晶体管,如同一道道闸门,通过精确控制电子的流动来处理信息。

这种传统芯片的优点是速度快、效率高,并且十分精确!然而随着人们对于计算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以及近些年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不断兴起,传统芯片由于在材料固有特性、运作机制、制造工艺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升级速度正逐渐放缓,变得愈发难以满足人们飞速增长的需求,并在一些领域成为了技术发展的瓶颈!


常见电路板及各种芯片都是固体  图片来源:维基媒体 Mister rf

那么,能否另辟蹊径,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传递和处理信息呢?一些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自然界的超级计算机——人类的大脑。


在人脑中,信息的传递方式之一是通过液体中离子的转移来进行。神经元通过内外钠、钾等离子的跨膜流动,产生电位差,以此来进行电信号传输,继而实现思考、感知、运动控制等功能。那么我们能否也利用类似的思路,制造出一种流体芯片呢?


神经元细胞图  图片来源:维基媒体 LadyofHats

电子计算的本质,是用电信号的通断来实现逻辑判断。在传统的固体芯片中,人们通常以电子的流动为基础来构建电路;而对于液体芯片,我们则要换种思路,去想办法在微观层面精确控制离子的传输,这属于另一个领域——纳米流体学(Nanofluidics),同时它也正好是一个可以让MOF材料“大显身手的舞台”。

研究人员的基本思路是,制造一根根极其细小的通道,再向其中注入含有离子的溶液,然后通过巧妙地设计出一道道针对离子的“闸门”,用来“筛选”和“驾驭”特定种类离子的进出,让它们按照我们设定的规则和路径流动,最终实现逻辑计算!

在这个领域,过去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实现离子通道的“整流”功能,就像二极管一样,让离子单向流动。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实现复杂的信息处理,我们需要更精密的“三极管”等“晶体管”,来实现对信号的放大、切换,甚至是记忆功能。

分级MOF纳米流体晶体管的诞生

为了达成这一效果,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分级金属有机框架(MOF)纳米流体晶体管”(h-MOFNT)。简单来说,它是一种主要利用分级MOF材料所制成的器件,具有该类材料代表性的高度有序的孔道结构。

为了实现更为精确的控制,h-MOFNT材料内部不仅具有纳米通道,还通过向聚合物纳米通道中加入分级MOF晶体而制作出“多维离子异质结”(multidimensional ionic heterojunctions)。

这种器件内的孔道可以非常小,甚至达到埃(Å)级别(是纳米的十分之一),而且它们的内部结构和化学性质可以被精确设计,就像是为离子量身定制的“隧道”和“检查站”。

简单来说,这就像是在一个大通道里又嵌套了多个小通道,小通道里还存在着不同尺寸和结构的“微型孔洞”。这种“分级异质结构”赋予了h-MOFNT前所未有的离子传输特性。

传统的固体电子晶体管通常是“三极管”,通过控制一个小电流来开关或放大一个大电流。而h-MOFNT则在纳米流体领域同样实现了类似的“三极管”效应!

研究人员发现,当盐酸(HCl)溶液通过h-MOFNT时,其中的质子(H+)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非线性传输行为,具体来说:

在低电压(0–0.2 V)时:质子传输顺畅,其流速随电压同步快速增加,使得电流快速增大。在中等电压(0.3–0.8 V)时:电流增大的速度开始放缓。而在高电压(0.9–2.0 V)时:质子电流达到饱和,几乎不再随电压增加而升高,这让材料本身体现出一种类似于“电阻开关”的特性。

更神奇的是,这种三极管效应只对质子(H+)“发难”!而对于钾离子(K+)等金属离子,h-MOFNT则表现出传统的“二极管”效应,也就是线性的整流传输。这就像h-MOFNT能够“识别”不同离子,并对它们采取不同的“交通管制”措施一般。

后来研究人员又尝试了其他浓度以及不同组成成分的溶液,最终证明该材料的这种非线性传导特征对于质子具有普适性。


h-MOFNT实现了稳定的“三极管式”非线性质子(H+)传输特性  图片来源:该研究论文

流体电路成为可能

利用这个特性,通过将多个h-MOFNT并行设置,我们就可以构建出一个小型“流体电路”,为今后复杂流体电路的设计与制造提供基本雏形。


研究人员利用h-MOFNT搭建流体电路  图片来源:该研究论文

那么,这种奇特的质子非线性传输的机制到底是什么呢?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模拟,揭示了背后的“秘密”。

在h-MOFNT复杂的内部结构中,跨相质子传导会诱发内建电势,这种电势在通道异质结中会产生自调控(self-gating)效应。当外加电压超过某一阈值,这种效应就会被激活。

通俗地说,当施加的电压超过某个阈值时,一部分质子会从材料内部较大的纳米级通道穿梭到更小的埃(Å)级通道内。在那里,质子(H+)不容易传输,其传导速度将被大幅拖慢,同时在两种通道的界面间形成一个局部的内置电势(ΔE)。

这个内置电势会反向抵消外部施加的电压对质子传输的驱动力,并干扰质子在纳米通道中的格罗特斯机制(Grotthuss mechanism,一种加速质子传输的跳跃式机制),从而导致质子(H+)传输速度下降!

像动物大脑一样具备“短时记忆”

除了三极管效应,h-MOFNT还展现出了另一个令人惊叹的特性——相当于忆阻器(Memristor)的记忆功能。

什么是忆阻器(Memristor)呢?这是一种特殊的电子元件,它的电阻值会根据流过它的电流历史而改变,就像具备了“记忆”功能一样。我们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就具有类似的“忆阻”特性。

h-MOFNT在质子传输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明显的“迟滞回线”,这意味着它的电流-电压曲线会随着扫描电压的方向和历史路径发生相应的变化。

前文已经提到,质子会在MOF内部异质结中积累形成内置电势。当电压反向施加时,这个内置电势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持续一段时间,从而影响后续的质子传输,形成“记忆”。

这表示,新型流体电路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记住”之前的电压刺激,并影响后续的离子传输,就像具备了短时的记忆能力一般。


在未来的计算机内,硅基固体芯片和新型流体芯片或许将协同运作,优势互补  图片来源:引导AI绘制

当然,目前这种“类脑”芯片还处于极为基础的研究阶段,但就好像当初不被看好的MOF材料如今已斩获诺贝尔化学奖了一般,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只要假以时日,都可能实现长足的发展,继而厚积薄发,最终改变世界。

将来,如果这种“类脑”芯片能够投入应用,由于它可能拥有更小的计算单元,或将突破传统固体芯片硅材料的物理极限,从而实现更强大的计算能力。

同时借助这种对特定离子信号的精确识别与处理技术,研究人员还有望开发出更灵敏、更具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或化学传感器。

甚至于,将来我们还可能利用这项研究制造出“流体忆阻器”,它们将具备更复杂的记忆与学习能力,为构建模拟人脑神经突触功能的“大脑芯片”打下基础。

或许未来的强人工智能也将因此而诞生,届时它们将拥有更接近生命的“思考”方式。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资料:
1.https://phys.org/news/2025-10-scientists-nanofluidic-chip-brain-memory.html
2.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w7882
3.https://english.news.cn/20251010/bbb8f348850e4ec192db3d41e4b887d4/c.html
4.https://www.manchester.ac.uk/about/news/manchester-scientists-achieve-brain-like-memory-in-nanofluidic-devices
5.https://smbtech.au/news/monash-scientists-build-fluid-based-chip-with-brain-like-memory/

作者:宋世超
审核: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专家:薛斌 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中国化学会《化学通讯》编委、《无机盐工业》青年编委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