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当地时间2025年10月26日下午,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的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半小时内相继坠毁在南海,所幸5名机组人员均安全获救 。截至目前,美军尚未公布最终调查结论,但综合各方面信息,坠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装备老化与维护问题

装备超期服役:“尼米兹”号航母已服役50年,正处于退役前的最后一次部署,其核反应堆、蒸汽弹射器故障率较初期飙升300%。此次坠毁的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平均机龄超过20年,本应在2020年代被F-35C逐步取代,但因五代机部署延迟被迫超负荷执行任务。MH-60R“海鹰”直升机的反潜设备在南海高温、高湿、高盐环境下腐蚀严重,核心部件可靠性显著下降。

后勤保障漏洞:美军为缓解零件短缺,长期采取“拆停飞战机零件补其他战机”的应急策略,直接导致装备可靠性下降。F/A-18系列关键零件因技术数据被承包商垄断,自主维修能力缺失,而稀土供应受限进一步加剧了备件补给压力。2025年1-8月,F/A-18F系列已坠毁6架,此次事故使其全年损失达7架。

人员疲劳与操作失误

身心疲劳:“尼米兹”号自今年3月启航已连续部署7个月,舰载机飞行员日均飞行时间达6.2小时,远超4小时的安全阈值,日均工作时长超16小时,睡眠时间常不足5小时。疲劳状态下飞行员反应速度会下降40%以上,极易遗漏必要操作程序。

心理压力大:美方高层长期向军队灌输“与中国激烈竞争”的意识,美军在南海频繁开展实战性演练时,官兵因担忧中方反制而处于“做贼心虚”的高度紧张状态,这种情绪在起飞等高危操作阶段更易引发失误。此外,美国政府停摆导致军费无法按时发放,不少美军及其家属需靠贷款或救济度日,士气低落的状态也让官兵难以专注于战备任务。

南海环境复杂性

气象条件影响:事发当天南海海域虽为多云、北风3-4级,但海上复杂气流仍可能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MH-60R直升机抗风能力较弱,突发乱流可能导致机身失稳;F/A-18F虽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但强对流天气仍可能干扰其气动性能。

电磁环境干扰:南海作为地缘博弈前沿,中方为监视美军编队,通常出动驱逐舰、电子侦察船及岸基电子对抗营,大功率设备可能在局部空域形成高能量密度电磁场。美军舰载机依赖的GPS信号和塔康导航系统若短时间出现漂移,可能导致飞行员在起飞阶段丢失态势。不过,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中方采取了主动干扰措施。

训练质量下降:美军近年过度依赖模拟器训练,导致飞行员在复杂环境下的应急处置经验欠缺。2022年F-35C坠海事故即因飞行员未开启关键辅助系统,此次F/A-18F坠海前发动机曾出现异常喷火,暗示地勤维护可能未及时发现隐患。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