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隧道就像“地下血管”,但这些钢筋混凝土结构常年承受水压、土壤压力,一旦出现裂缝渗漏,可能引发路面塌陷等重大风险。传统“体检”方法要么像“盲人摸象”——靠钻芯取样判断局部质量,要么像“隔空猜物”——难以穿透新型复合衬砌材料。近日,同济大学团队在《Front. Struct. Civ. Eng.》发表研究,提出用探地雷达(GPR)给隧道做“无创CT”,通过300MHz最优频率,让地下结构缺陷无处遁形。
地下工程的“隐形铠甲”与检测困境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向深层推进,传统钢筋混凝土(RC)衬砌在高水压环境下“扛不住”了——抗裂性差、容易渗漏。于是工程师给隧道穿上“复合铠甲”:钢纤维混凝土(SFRC)层像“钢丝网”增强抗裂性,外层HDPE膜当“雨衣”防水,再加上注浆层加固。但这层“铠甲”却给质量检测出了难题:钢纤维会干扰电磁波信号,就像在探地雷达前撑起“信号迷雾”,传统GPR检测常常“看走眼”。
“过去要么靠钻芯取样‘开膛破肚’,损伤结构;要么检测结果模棱两可。”研究团队指出,新加坡深层隧道 sewerage 系统二期(DTSS Phase 2)等重大工程亟需无损检测方案。
三级验证揭秘:从电脑模拟到隧道实战
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搭建了“数值模拟-模型实验-现场测试”三级验证体系,像“侦探破案”一样层层推进:
第一步:电脑里的“隧道模拟器”
研究人员用gprMax软件构建虚拟隧道,随机生成钢纤维分布——就像在电脑里撒了一把细钢针,模拟300MHz、400MHz、600MHz、700MHz四种频率的电磁波“穿透之旅”。结果发现,高频信号(600-700MHz)虽然“视力好”,能看清浅层界面,但遇到钢纤维就“晕头转向”;低频信号(300-400MHz)则像“远视眼”,能穿透深层却不失焦。
第二步:实验室里的“迷你隧道”
团队按1:1比例造了个“隧道模型”,从表层HDPE膜到内层RC衬砌一应俱全,甚至埋了钢板模拟缺陷。当300MHz雷达波扫过,屏幕上清晰出现5层界面的“回声”;而700MHz信号到第三层就“哑火”了——这说明低频信号穿透力更强,适合复杂结构检测。
第三步:新加坡工程现场“实战考核”
在DTSS二期隧道,300MHz雷达成功捕捉到注浆层厚度变化,数据衰减规律用指数函数拟合后,误差小于5%。团队还发现,钢纤维的“信号干扰”其实能反过来帮工程师判断纤维分布是否均匀——堪称“变废为宝”。
300MHz成“最优解”,未来或用于地铁隧道检测
实验数据显示,300MHz频率在穿透深度(≥1.5米)和信号稳定性(衰减系数0.133)上表现最佳,既能“看清”HDPE膜与SFRC层的黏结情况,又能定位注浆空洞。相比之下,700MHz虽然分辨率高,但衰减系数达0.261,就像手机在电梯里信号时断时续。
“这相当于给隧道医生配了台‘地下CT’,不用开刀就能判断‘病灶’。”研究人员表示,该方法已在新加坡工程中试用,未来有望推广到我国地铁、综合管廊等地下工程,让城市“生命线”更安全。
来源: FrontCIVlL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