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铁隧道穿越复杂地质时,如何确保内部钢纤维混凝土衬砌的质量?传统检测需“开膛破肚”,而我国科研团队与新加坡合作的最新研究显示,探地雷达(GPR) 技术可实现无创检测,通过300MHz最优频率精准识别多层介质界面,为盾构隧道安全再添“智慧防线”。这项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以新加坡深层隧道污水处理系统(DTSS)二期工程为案例,通过数值模拟、模型实验和现场测试,首次建立了钢纤维混凝土-钢筋混凝土(SFRC-RC)复合衬砌的GPR信号衰减公式。

从“盲测”到“精准定位”:隧道衬砌检测的世纪难题

盾构隧道的复合衬砌如同“地下堡垒”,由钢纤维混凝土(SFRC)、钢筋混凝土(RC)和防水层组成,其中钢纤维的随机分布能显著提升抗裂性。但传统检测手段面临两难:钻芯取样会破坏结构,而普通GPR因钢纤维的“电磁散射干扰”,常出现信号“一团乱麻”。新加坡DTSS二期工程中,这种复合衬砌厚度达427.5毫米,如何穿透多层介质并分辨界面,成为工程师的“心头大患”。

研究团队创新引入gprMax数值模拟技术,首次将钢纤维的随机分布和精确参数(直径0.75毫米、长度60毫米)植入模型。模拟发现,不同频率雷达波表现迥异:300MHz能清晰穿透至深层注浆层,而700MHz信号在SFRC层就衰减过半,如同“近视眼”看不清远处。这为现场检测提供了关键指导——就像给雷达装了“焦距调节器”,300MHz成为破解多层界面的“黄金频率”。

三步“透视法”:给隧道做“电磁CT”

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模拟-实验-验证”的闭环研究:

  1. 数值模拟选频:通过gprMax生成含随机钢纤维的三维模型,测试300MHz、400MHz、600MHz、700MHz四组频率。结果显示,300MHz能同时识别防水层、SFRC层、RC层和注浆层的界面,而高频信号虽分辨率高,却“穿透力不足”,如同用显微镜看不透厚书本。
  2. 模型实验验证:在实验室预制与实际隧道结构一致的试件,用300MHz和700MHz雷达扫描。300MHz信号不仅清晰显示各层界面,还能捕捉到背后钢板的强反射,而700MHz仅能识别表层,验证了模拟结论。
  3. 现场测试定标:在新加坡DTSS二期隧道中,5.6米测线的实测数据显示,300MHz雷达波的功率衰减符合指数规律,其衰减系数(0.133)远低于700MHz(0.261),证明低频信号在SFRC-RC复合衬砌中传播更稳定。

从实验室到地下工程:每公里检测成本降低60%

这项技术已在新加坡DTSS二期工程中应用,相比传统钻芯法,检测效率提升20倍,且每公里成本降低60%。更重要的是,研究团队建立的功率衰减经验公式,通过单参数指数拟合,可定量计算不同频率下的信号衰减,为同类工程提供了“检测手册”。例如,300MHz雷达在200毫米SFRC层中,信号强度仅衰减15%,足以穿透至深层注浆缺陷。

研究团队指出,目前技术对潮湿环境的适应性仍需提升,未来计划结合AI算法优化信号去噪。论文第一作者李康表示:“300MHz频率就像一把‘ Goldilocks’雷达——既不过分穿透导致模糊,也不过分聚焦失去全局。”这项成果为盾构隧道的智能化检测开辟了新路径,让地下工程安全“看得见、摸得着”。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