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海鲜市场还是在我们的餐桌上,带鱼都是再寻常不过的食物了。我们平时吃的带鱼,大部分都不到1米长。

你有没有幻想过,假如这些带鱼能够长到五六米长,那吃起来会有多爽?

世界上还真的有这样的“带鱼”。比如下面图片上的这只,虽然看起来很像是P的,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超大版“带鱼”,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样的超大版的“带鱼”在哪里能捞到?它能吃吗?好吃吗?今天我们就说一说这个超大版“带鱼”的故事。

超大版“带鱼”不是真带鱼

这个超大版的带鱼叫做皇带鱼,虽然它的名字里也有带鱼两个字,但它们不是真的带鱼。

我们常吃的带鱼是一个大家族种类很多,但主要来自于鲭形目、带鱼科、带鱼属。而皇带鱼和它们目这一级分类上就不一样了,皇带鱼属于月鱼目、皇带鱼科、皇带鱼属(还有一种非常罕见的皇带鱼属于长体皇带鱼属)。

其实假如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皇带鱼和带鱼的外形差别挺大的。

最明显的,当然就是它们的体长了。比如常见的东海带鱼,大部分的体长都在1米以内,最长的也就只能长到2米多长。

而皇带鱼家族的成员体长比它们要长得多,最长的能长到近8米,是体长最长的硬骨鱼。还有人说曾经看到过11米长甚至17米长的“超级皇带鱼”(但并没有被证实)。

巨型皇带鱼标本,图片来源:Wikipedia

此外,皇带鱼的背鳍往往是粉色和红色的,看起来比带鱼要“浮夸”得多。

这样奇怪的造型也让人把它们和传说中的动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日本就把这种鱼称为“龙宫使者”,仿佛它是从龙宫游来的“龙族”成员。西方也有些地方把它们当做是传说中的大海蛇的。

带鱼并没有皇带鱼那样的“粉须”,图片来源:Wikipedia

当然了,对于皇带鱼,相信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它们能不能吃?好不好吃?

这种鱼是可以吃的,但是根据吃过这种鱼的人说,它的味道并不怎么样,觉得它的肉吃起来“像纸一样”“特别松弛”。

但这对皇带鱼来说或许是个好消息,仗着自己比较难吃,它们就不用担心被人类送上餐桌了(当然了,只是开个玩笑)。

皇带鱼生活的地方比一般的带鱼要深,比如科学家们曾经在水深接近500米深的地方遇见过皇带鱼。不过这只是人类遇见它们的最大深度,不是皇带鱼的生存极限,它们可能可以在1000米深的水下生活。

“地震鱼”是真是假?

鉴于皇带鱼生活在这样的深海之中,人类并不会经常见到它们,所以皇带鱼身上自带一种神秘感,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皇带鱼是“地震鱼”。

比如在地震频发的日本,就有类似的民间传说,认为皇带鱼能够预测大地震。

这种说法的理由听起来还挺像那么回事的——因为皇带鱼生活在很深的海里,如果要发生大地震了,它们会游到浅海来躲避灾难。

这让一些学者非常高兴,毕竟预测大地震可是科学界的一个重大难题,如果皇带鱼能够成为“地震指示鱼”,那将给人类的抗震防灾工作提供巨大的便利。

在2019年,《美国地震学会公报》(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上就发表了一篇日本学者的研究。

科学家们找来了1928年到2011年这80多年间的近岸皇带鱼目击事件,同时又找来了6.0级以上的大地震的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科学家发现,皇带鱼游到近岸这件事跟大地震之间并没有什么关联。

所谓的“地震鱼能够预测地震”只是一个谣言。

如果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真的要发生大地震了,躲在深海里岂不是比游到岸边更安全?岸边会有礁石悬崖,说不定就会被坍塌的石块砸到。

而且随着皇带鱼目击事件的越来越多,人们也发现,这些游到岸边的皇带鱼似乎并不是来避难的,而是来“寻死”的。

比如,有些皇带鱼靠近海岸之后还会继续往海岸上游,这对它们来说是致命的。还有些水族馆甚至想把这些皇带鱼带回去饲养,但被带到水族馆里的皇带鱼往往很快就死掉了。

可以说,皇带鱼预测地震这个说法是不可靠的,但至于这些深海“大带鱼”到底为什么会游到浅海来,科学家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有人猜测可能是这些皇带鱼本身已经受伤或者生病了,无法继续在深海中活动,被洋流带到了表面。还有人认为,这些皇带鱼不一定是生病了,它们只是恰好被洋流带到了浅海,在这里环境巨变让它们迷失了方向,或者是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所以,在皇带鱼身上,还有很多未知的奥秘等着人类科学家去破解。如果你有幸在海边看见了皇带鱼,也不用担心会发生大地震,可以安心地拍照发朋友圈炫耀一下啦。

参考文献:

[1] Benfield, M. C., Cook, S., Sharuga, S., & Valentine, M. M. (2013). Five in situ observations of live oarfish Regalecus glesne (Regalecidae) by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s in the oceanic waters of the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83(1), 28-38.

[2] Orihara, Y., Kamogawa, M., Noda, Y., & Nagao, T. (2019). Is Japanese folklore concerning deep‐sea fish appearance a real precursor of earthquakes?.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9(4), 1556-1562.

作者:代丽 科普作者 高级工程师

审核:张珊珊 海洋生态学博士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