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过一栋高楼时,是否想过墙体里的钢筋是否达标?传统检测方法需要“凿墙取样”,不仅破坏建筑,还可能影响结构安全。近日,埃及开罗大学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发表论文,提出一种结合探地雷达(GPR)与深度学习的新方法,无需破损混凝土就能精准识别钢筋直径,准确率达97.6%,为建筑安全检测提供了“智能眼镜”。

从“盲人摸象”到“透视眼”:建筑检测的痛点与突破

混凝土中的钢筋如同人体骨骼,其直径和分布直接关系到建筑承重能力。传统检测常用“取芯法”——在墙体钻孔取样,这种方式如同“盲人摸象”,既破坏结构,又可能遗漏关键部位。而探地雷达(GPR)作为非破坏性检测技术,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成像,就像给混凝土做“CT扫描”,能呈现内部钢筋的位置和形态。但GPR数据解读依赖专家经验,信号中的“双曲线特征”(钢筋反射的典型形态)识别耗时且易出错,如同在复杂的“波形迷宫”中找线索。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引入YOLO v8深度学习模型。该模型如同“智能翻译官”,能自动从GPR图像中提取钢筋的双曲线特征并分类直径。与传统人工解读相比,AI模型将分析时间从几小时缩短至分钟级,且准确率显著提升。实验显示,YOLO v8在识别Ø12、Ø16、Ø18、Ø20四种常见钢筋直径时,平均精度(mAP)达97.6%,远超Faster R-CNN(43.86%)和YOLO v7(41.90%)。

四步“流水线”:AI如何给钢筋“量尺寸”?

研究团队设计的技术框架分为四个阶段,如同一条“智能检测流水线”:

  1. 数据创建:制作含不同直径钢筋的混凝土试件,用GPR扫描生成原始数据,再通过Python脚本自动转换成图像,就像把“雷达信号”翻译成“可视化照片”。
  2. 数据处理:对图像进行降噪、增强,比如用“直方图均衡化”技术提升对比度,让钢筋的双曲线特征更清晰,如同给模糊照片“调亮磨皮”。
  3. 模型训练:用处理后的图像训练YOLO v8,让模型学会从复杂背景中锁定钢筋信号。团队对比了三种模型,发现YOLO v8的“注意力机制”能更好捕捉细微特征,就像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能从杂乱图纸中一眼找到关键数据。
  4. 迁移学习:将训练好的模型应用于实际建筑检测,通过微调适应新场景。例如,针对埃及市场常见的Ø18钢筋,新增数据后模型准确率仍保持98.4%。

高楼“体检”新工具:从实验室到工地的跨越

这项技术已在实验室和实际建筑中验证效果。在含花岗岩、陶瓷等复杂表面的混凝土试件中,模型对Ø12钢筋的识别准确率达97.9%,Ø20达97%。更重要的是,它能应对建筑现场的“干扰挑战”——比如电磁噪音、密集钢筋的信号叠加,如同在热闹的集市中听清特定人的说话声。

研究团队指出,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建筑验收、老旧结构评估等场景。例如,检测桥梁支座钢筋时,无需封闭交通即可完成,既节省成本又减少对公众生活的影响。不过,技术仍面临挑战:潮湿环境会干扰雷达信号,多层钢筋可能导致特征重叠。未来计划结合更多传感器数据,提升模型在复杂工况下的鲁棒性。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