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血液科,经常遇到患者不愿意抽血或者担心抽血会影响自己的健康,作为医生,非常理解您的困惑和担忧。每次住院都抽血,看着一管一管的血被抽走,心里肯定会犯嘀咕:“我本来就虚弱,这么抽血岂不是更贫血了?这些检查真的非做不可吗?”
这绝对是一个普遍且合理的疑问。今天,就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在住院期间,规律的血液检查是如此重要,以及它和贫血之间的真实关系。
一、为什么频繁查血?——血液是身体的“情报员”
我们躺在床上,无法直接看到身体内部细胞、器官的运作情况,而血液恰恰是流通全身的“信使”,它能最快速、最直接地反映身体的实时状态。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这个“雷达系统”主要监测以下几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1.评估治疗效果——“看看药管用不管用”
某些肿瘤在血液里会有特定的“标记物”,比如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等。通过定期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治疗方案(如化疗、靶向治疗)是否起效。如果标记物下降或恢复正常,那是非常好的信号;如果上升,则提示我们可能需要调整策略。
2.监测治疗副作用——“守住安全红线”
这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原因。很多抗肿瘤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会对身体里一些增殖快的正常细胞造成“误伤”,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骨髓抑制,骨髓是造血的“工厂”,化疗等药物会暂时抑制工厂的产能,导致:
①白细胞减少:这是身体的“国防军”。白细胞过低,您抵抗感染的能力会急剧下降,一个普通感冒都可能发展成严重感染。我们必须通过血常规及时发现,并可能为您打“升白针”来提升军队数量。
②血小板减少:这是身体的“维修工”,负责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过低,会导致轻轻一碰就淤青,甚至自发性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内脏出血),非常危险。
③血红蛋白(贫血指标)减少:化疗、放疗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加上肿瘤为慢性消耗性疾病会导致患者贫血。
3.评估重要脏器功能——“确保发动机正常运转”
肝、肾是代谢和排泄药物的主要器官。我们需要通过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来确保:
①肝脏能承受住药物的毒性。
②肾脏能顺利将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如果出现异常,我们必须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进行保肝、保肾治疗,防止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4.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拿到通行证”
很多治疗方案,尤其是化疗,有严格的准入标准。比如,我们必须确认您的血象(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肝肾功能恢复到了安全范围内,才能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这既是为了保证疗效,更是为了您的生命安全。
二、抽血会导致或加重贫血吗?——一个常见的误解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答案是:常规的抽血检查,其失血量微乎其微,几乎不可能导致或显著加重贫血。
一次常规抽血,即使抽5-6管,总血量通常在20-30毫升左右。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全身总血量约为4200-4800毫升,抽走的血量只占您全身总血量的0.5%左右,不会引起贫血。
我们的骨髓具有代偿和再生能力,这种少量失血对整体血量影响极小,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机制迅速恢复。
所以,请您放心,我们抽血是为了“监测”贫血,而不是“造成”贫血。恰恰相反,正是因为通过抽血发现了存在贫血或贫血的风险,我们才能及时干预,比如使用提升血红蛋白的药物(如促红素)、输注红细胞或者补充造血原料。住院期间的规范抽血检查,是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治疗方向,避免走入险境,确保治疗能够平稳进行。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桃源县中医医院 肿瘤血液科 高琦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桃源县中医医院 肿瘤血液科 高琦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