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因天气渐冷、昼夜温差加大,水汽在地表或植物上凝结成霜而得名,它标志着秋向冬的过渡,也蕴含着自然物候变化的科学密码。下面大家在感受节气文化的同时,一起来探索天津市动物园在霜降节气到来时,保育员做了哪些迎接冬季到来的准备吧。



      从10月15日起,园内便自行供暖,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15日,并且会结合动物习性和气温变化随时调整供暖时长与温度。例如鸟馆、灵长类动物居住的猿猴馆和猩猩馆,老旧暖气片已被淘汰,早已换上了供热效果更好的地采暖 ,管道铺设在地面下,让动物活动空间更大,室内温度能稳定保持在23℃左右,同时,馆内还根据所饲养的动物铺垫了相应的保温垫,例如长颈鹿、猩猩等动物馆舍内铺设锯末、木丝作为保温垫,供动物夜间休息趴卧;草食动物兽舍内铺设垫草;丹顶鹤、东方白鹳加垫草垫,既吸排泄物又能保温。




      为御寒,在天津市动物园内怕冷的动物们都有专属“温暖小窝”。河马馆供应自然恒温的地热水,水温保持在23℃左右,河马们可以24小时享受温泉,避免因水池温度低导致皮肤干裂或拒绝下水 ;小动物馆、大食蚁兽馆舍、栖瑰馆的两栖爬行动物馆舍,在正常供暖基础上加装远红外陶瓷加热灯,高效转换热能,不干扰动物昼夜节律,使室温维持在24℃-26℃ ;部分场馆进出通道加设门帘,全方位防风保暖。



      动物营养师精心设计冬季营养食谱。给草食动物提供苜蓿颗粒等高热量食物;为食肉动物供应不同肉类蛋白;给猿猴和大型鹦鹉增加坚果供应量 。通过调整蛋白质和脂肪比例,适度增加脂肪含量与饲料总量,满足不同动物饮食需求,增强它们的御寒能力。



      对于猩猩、长颈鹿、袋鼠、水豚、大食蚁兽、大象等不耐寒动物,保育员会依据天气状况,适当减少它们在外运动场的活动时间和活动量 ,有效避免动物因严寒生病,确保动物们能温暖、健康地度过寒冷时节。 

      霜降虽为秋之终章,却为动物园的自然故事翻开了新的一页。从动物们温暖的“家”到营养满满的餐食,每一份御寒准备都是对生命的细致呵护。这场节气科普,不仅让我们读懂了自然物候与动物生存的紧密联结,更唤起了对身边生灵的珍视。待寒风渐起,不妨走进天津市动物园,亲身感受这份跨越节气的温暖守护,继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答案。

来源: 天津市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