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数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对长江生态环境作出这样的“诊断”。由于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长江水质持续恶化,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为了让长江休养生息,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等重点水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渔。如今,禁渔即将过半,它对长江渔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鱼类资源显著恢复

 

禁渔以来,长江全流域鱼类资源总体恢复明显 。以长江马鞍山段为例,截至2023年,这里的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长江刀鱼种群更是恢复至禁渔前的4倍。在武汉段,2023年监测期间采集到的鱼类种类数为35种,2024年和2025年均采集到48种,禁捕前极少出现的鳤、长颌鲚等种类,近年来在渔获物中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

 

2024年,长江干流单位资源量比2023年上升9.5%,四大家鱼在长江中游监利断面卵苗资源量是禁渔前的6.2倍。这些数据都表明,长江里的鱼不仅数量增多了,种类也更加丰富了,鱼类小型化趋势得到遏制,中大型个体增多 。

 

珍稀物种保护取得成效

 

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为“微笑天使”和“水中大熊猫” 。2023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结果显示,其种群数量为1249头,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初有完整统计数据以来,长江江豚种群在经历了30多年快速衰退后,首次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截至目前,人工环境下繁育出的长江江豚已经有5头,其中包括3头珍贵的二代江豚,这说明江豚在人工环境下的自然繁殖过程已全部完成 。

 

此外,长江鲟作为长江水系水生生物保护的旗舰物种,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赤水河选定一处夹江江段,开展了长江鲟野外繁殖试验,成功诱导放流的长江鲟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迈出了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 。

 

渔业生态系统逐渐改善

 

过去,过度捕捞导致长江渔业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而禁渔政策的实施,为渔业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契机。

 

首先,水质得到了改善。以马鞍山市的薛家洼为例,曾经这里是“五毒俱全”之地,污水直排长江,鱼类根本没有生存的环境。但随着马鞍山市各部门分工合作,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对污染物进行源头管控、强化岸线修复与水资源保障等措施,水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其次,生物多样性有所提升。2021至2024年,长江流域累计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种类数比禁渔前增加36种。新监测到长鳍吻、红唇薄鳅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长江江豚分布范围也呈现进一步扩散趋势,斑块分布状况趋于缓解。

 

渔业执法监管加强

 

为了确保禁渔政策的有效实施,各地加强了渔业执法监管力度。马鞍山市配备了86个高清光电、8个小目标雷达、2台夜视仪和8架无人机,执法人员采取7×24小时值班制,一旦发现违法线索,马上开船出动。2020年至2025年8月,马鞍山市共查办涉渔案件1544件,清理“三无”船舶162艘、非法网具1676张。

 

不仅如此,长江已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结合、专管群管并重的执法体系。沿江地区持证渔政执法人员达到1.04万人,比全面禁捕前增加了4倍;“亮江工程”正在实施,视频监控设备基本覆盖长江干流、长江口和鄱阳湖、洞庭湖等重点水域。2023年群众举报的非法捕捞数量同比下降28%,非法捕捞高发频发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未来仍任重道远

 

尽管长江禁渔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长江天然水域的鱼类资源和多样性仍在缓慢恢复阶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仍然处于“较差”等级。如中华鲟、长江鲟等珍稀濒危旗舰物种保护恢复速度缓慢,还有99种历史上曾经分布的鱼类没有被监测到。

 

此外,禁渔后,水电开发、水污染、江湖阻隔等造成的栖息地生境退化等问题依旧严重,减弱了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长江航运产生的水下噪声对江豚栖息地和生存构成的威胁也日益严峻。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继续坚持禁渔政策,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长江渔业一定会越来越好,“微笑天使”江豚会在长江里更加欢快地畅游,各种鱼类也会在这片水域中繁衍生息,重现长江昔日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共同期待长江的明天会更好!

来源: 科普文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