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跃初

当你用语音助手查询天气、刷短视频推荐、或是体验AI绘画时,或许从未想过,这些便捷服务的背后,正消耗着惊人的能源与水资源。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渗透生活,一个新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AI的快速发展,会给地球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从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到水资源消耗,从不同群体的观点分歧到行业的破局尝试,这场围绕“AI与环境”的讨论,早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关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AI的“能源胃口”有多大?一组数据带你看清

人工智能的运行,离不开海量数据的计算与存储,而承担这一任务的“算力基地”——数据中心,正是能源消耗的“大户”。国际能源署给出的一组数据尤为直观: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已达到415太瓦时,这一数字相当于全球总电力消耗的1.5%,接近挪威全年的用电量;更值得关注的是,到2030年,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预计将翻一番还多,飙升至945太瓦时,略超日本当前全国的年用电量总和。

在这场能源需求增长中,美国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2024年,美国数据中心的耗电量已占全球总量的45%,按照当前增速,到2030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用电增量将占全美总用电需求增长的近50%,其总耗电量甚至会超过铝、钢、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耗能产业的用电总和。这意味着,未来几年,AI相关的算力需求,将成为美国能源消耗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更关键的是,这些电力并非都来自清洁能源。目前,美国许多地区的数据中心仍依赖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发电厂供电,而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正是加剧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以某中部州的数据中心为例,其每月耗电量相当于3万户家庭的总用电量,而这些电力中,有60%来自燃煤电厂,每月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1.2万吨——这相当于1.3万辆汽车全年的排放量。

二、除了电,AI还在“喝”掉多少水?

如果说能源消耗是AI对环境的“显性影响”,那么水资源消耗则是容易被忽视的“隐性压力”。数据中心在运行时,服务器、交换机等设备会持续产生热量,为了维持设备稳定运转,需要大量冷却水进行降温,而这些冷却水的来源,往往是当地的饮用水或工业用水。

谷歌曾公开过一组数据:其位于美国某州的数据中心,每天需要消耗208万升饮用水,这一数字相当于1.4万人一天的饮水量;而另一家科技公司的超大型数据中心,为了满足散热需求,甚至直接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库,每年的耗水量超过7500万立方米——接近一个中型湖泊的水量。

这种水资源消耗,在干旱地区尤为敏感。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近年来持续面临干旱困扰,当地水库水位多次降至历史低位,但仍有多家科技公司计划在此建设数据中心。这一计划引发了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有环保组织测算,若这些数据中心全部建成,其年耗水量将占当地可用水资源的8%,可能进一步挤压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空间。

三、不同视角下的AI与环境:担忧与期待并存

面对AI对环境的影响,人们的看法呈现出明显的分歧,这种分歧不仅源于个人认知,也与地域、立场密切相关。

在担忧阵营中,不少人对AI的资源消耗速度感到焦虑。纽约州26岁的艾登·柯林斯认为,AI使用的能源“荒谬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们一边呼吁减少碳排放、保护水资源,一边却在为了AI的快速发展,无节制地消耗这些宝贵资源,这种矛盾的做法让我感到可怕。”明尼苏达州61岁的艾米·芬尼沃尔德则更关注长期影响,她表示:“现在的数据中心还在不断新建,未来AI的应用场景会更多,资源消耗只会越来越大,这对环境来说,无疑是一个不断加重的负担。”

而在持乐观态度的人看来,AI并非只会“消耗”环境,它也可能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工具”。南卡罗来纳州52岁的詹姆斯·霍纳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AI的智能分析能力,或许能为清洁能源发展找到新路径:“超级计算机可以处理海量的气象、地质数据,帮助我们更精准地规划风电、光伏项目,甚至优化电网调度效率。如果能用AI推动清洁能源发展,反过来再用清洁能源为AI供电,这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种乐观并非没有依据。国际能源署就指出,AI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已展现出减排潜力:某能源公司利用AI优化电网负荷分配,使燃煤电厂的发电效率提升了5%,每年减少碳排放近8000吨;而在农业领域,AI通过分析土壤湿度、气象数据,指导精准灌溉,帮助某州的农场减少了20%的灌溉用水量。

四、破局之路:行业与政策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

面对AI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科技行业和政策层面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试图在推动AI发展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在技术层面,不少企业开始将“绿色算力”作为核心目标。马斯克旗下的xAI公司,在孟菲斯建设全球最大数据中心时,同步配套了一座污水处理厂,通过先进的水循环系统,将数据中心的冷却水进行净化处理后重复使用,极端情况下,处理后的水甚至能达到饮用水标准。这种设计使该数据中心的水资源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每年可节省近1200万立方米的新鲜水。

同时,科技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清洁能源的应用。亚马逊、微软等企业已承诺,到2030年,其全球所有数据中心都将使用100%的可再生能源供电;谷歌则更进一步,计划在2027年前,实现数据中心24小时使用清洁能源——这意味着,即使在夜间风电、光伏发电量不足时,也能通过储能技术或绿电交易,确保电力来源的清洁性。

除了企业行动,政策层面的引导也至关重要。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曾强调:“能源系统的韧性、效率和可持续性,将直接决定AI技术的迭代速度。”目前,欧盟已出台《数字服务法案》,要求科技公司在建设数据中心时,必须提交“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明确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标准;而美国部分州也开始调整政策,对使用清洁能源的数据中心给予税收优惠,同时限制在水资源紧张地区新建高耗水数据中心。

五、AI与环境的未来:不是“二选一”,而是“共发展”

从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耗,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从不同群体的观点碰撞,到行业与政策的协同破局,我们逐渐意识到:AI与环境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需要找到“共同发展”的平衡点。

AI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承载力,没有充足的清洁能源和水资源支撑,算力的扩张终将面临瓶颈;反过来,环境的保护也需要AI的助力,通过AI的智能分析、精准调控,我们能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正如一位环保专家所说:“我们不必因为担心环境影响而拒绝AI,也不能为了AI发展而忽视环境——真正的挑战,是让AI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力量,而不是环境的负担。”

未来,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进步、数据中心能效的提升,以及AI在环保领域的深度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AI与环境将逐步走向协同。但这需要企业、政策制定者、公众的共同努力:企业要将环保理念融入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政策要通过科学引导平衡发展与保护,公众则可以通过关注和监督,推动行业朝着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毕竟,AI的未来,不仅关乎技术的进步,更关乎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What Americans think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AI, according to a new poll|AP


来源: 科普文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