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蜂虿有毒
【释义】:蜂和蝎之类的小毒虫也能毒害人。比喻微小的东西也能造成严重危害,或弱小的力量亦不可轻视的事物。
【出处】: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 强调不可因对方弱小而掉以轻心。后《北史》等典籍均有引用,成为警示勿轻视微患的经典格言。
【拓展】:“蜂虿有毒”常与“积微成著”“防微杜渐”等近义词并列,强调对微小危险的警惕。例如:忽视网络安全漏洞最终导致数据泄露,正是蜂虿有毒的现代诠释;对基层矛盾处理不当引发重大社会事件,也是此理。反义词如“蚍蜉撼树”“无关紧要”,则形容力量悬殊或不足为虑。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蜂”主要指蜜蜂、胡蜂等膜翅目昆虫。它们体型虽小,但尾部藏有毒针与毒腺,是其在演化中形成的精妙防御武器。这种“小身材,大威力”的特性,被古人敏锐地捕捉,用以警示世人切勿因事物渺小而掉以轻心。
小档案
名称:蜜蜂
英文名:Bee
学名:Apis
体长:1.0~1.5厘米(工蜂)
体重:约80-100毫克(工蜂)
隶属科目: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蜜蜂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全球除南极洲外均有分布,与人类农耕活动关系密切。
魅力靓照:

正在采集花蜜的蜜蜂,它的长管状口器清晰可见(图片来源:Pixabay)

正在围绕花蕊飞行的蜜蜂(图片来源:Pexels)
外形特征:
蜜蜂身体呈黄褐色至黑褐色,密布绒毛,便于黏附花粉。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三个单眼,触角呈膝状,用于感知气味。其最著名的“武器”是腹末端的螫针,呈倒钩状,连接着毒囊。
生活习性:
蜜蜂是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蜂四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主要食物是蜂蜜和花粉。蜜蜂是群体生活的昆虫,一个蜂群由一只蜂后、数百只雄蜂和数万只工蜂组成,三种蜜蜂形态各异、功能不同,各司其职,分工合作,互相依存。蜂后唯一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雄蜂专为与新蜂后交配,交配后死亡;工蜂承担采集食物、建造蜂巢、抚育幼虫、守卫蜂巢等几乎所有劳动。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原产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已广泛分布,栖息于森林、城市绿地及农田。
奇闻轶事:蜜蜂蜇了敌人,自己也会死?真的假的?真的!
我们都知道蜜蜂会蜇人,但并不是所有的蜜蜂都会蜇人,具备蜇人能力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蜜蜂。一个蜜蜂群体中只有一只蜂王和少量雄蜂,剩下的都是工蜂。蜂王是蜂群中的领袖,它是蜂群中唯一一只可以正常产卵的雌蜂。雄蜂唯一作用就是与蜂王交配,繁衍蜂群后代。因为蜂王和雄蜂不具备蜇人能力,因此不会因蜇人死亡。
工蜂是蜂群中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忙碌的。它们不仅要照顾整个蜂群的饮食起居,还要担负所有的保安工作,必要时就要蜇伤敌人,所以工蜂会因蜇人而丧命。这源于蜜蜂身上有根叫“螫针”的刺。这根刺有着特殊的结构:一端连接着蜜蜂腹部的内脏,另一端则生有倒钩状的尖锐针尖。当螫针刺入哺乳动物皮肤时,倒钩结构连同毒囊一并脱落,使毒液持续注入,也导致了工蜂的必然死亡,堪称“自杀式攻击”。
那么,这种特殊的倒刺究竟有何作用?在攻击瞬间,倒钩深深嵌入猎物体内,有效阻止其逃脱。然而正是这一设计让蜜蜂付出惨重代价:试图撤离时,倒钩已牢固勾连敌方躯体,强行挣脱只会导致螫针扯断。因为螫针的一头是连着内脏的,所以在扯断螫针的时候,也会连带着扯坏蜜蜂的内脏。这样一来,蜜蜂也就活不成了。
不过,无论如何,你都不要主动招惹蜜蜂。被蜜蜂蜇伤后,皮肤会发痒、刺痛,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过敏休克。更值得注意的是,受袭工蜂会释放告警信息素,迅速召集同伴实施群体攻击。
来源: 喜涮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喜涮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