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子雯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审核:范 瑛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临床案例】

13岁男孩小明,身高 160cm,体重已达80kg[体重指数(BMI)为31.25kg/m²,属于肥胖范畴]。他平时爱吃高热量快餐,不爱运动,经常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最近几个月,家长发现他的小便泡沫增多、不易消散,双腿也出现水肿。就医被诊断为“肥胖相关性肾病”。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什么是肥胖相关性肾病?

肥胖相关性肾病(ORG),简单说就是由肥胖及其引发的身体代谢紊乱,一步步损伤肾脏而导致的疾病。肥胖有明确的判定标准,国际常用指标是体重指数(BMI)=体重(kg)÷ 身高2(m2)。我国标准为:18.5~23.9kg/m²属正常,24.0~27.9kg/m²为超重,28kg/m²及以上为肥胖。

202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全国超50%的成人超重或肥胖,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也高达19%!伴随肥胖潮涌来的,是肥胖相关性肾病的患病率在十年间增长约10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更揪心的是,该病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随着饮食结构变化和体力活动减少,越来越多的孩子体重超标,肥胖相关性肾病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可怕的是,肥胖相关性肾病早期往往静悄悄,几乎没有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等到出现明显水肿、乏力或体检发现肾功能异常时,肾损害往往已不可逆。

二、肥胖是如何一步步“压垮”肾脏的?

肾脏是人体精密的“血液净化工厂”,由数百万个肾单位(肾小球+肾小管)组成。肥胖带来的多重打击,使这个工厂长期超负荷、低效率甚至濒临“停工”。

1.肾脏超负荷工作:肥胖导致肾脏长期处于“过劳”状态(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导致“过滤网”(肾小球)逐渐受损,滤过屏障破坏。结果就是:原本不该漏出的蛋白质(如白蛋白)大量进入尿液,这就是蛋白尿(泡沫尿)的根源。

2.激活有害系统:肥胖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血压升高,加速肾损伤。

3.代谢紊乱:肥胖常伴随胰岛素抵抗、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代谢问题,让肾损伤雪上加霜。

长期如此,肾脏不堪重负,可能逐步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肾衰竭。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三、警惕!肥胖相关性肾病可能发出的信号

肥胖相关性肾病善于“潜伏”,早期识别是保护肾脏的关键!出现以下情况要高度警惕:

1.尿液异常:尿中泡沫增多、不易消散(蛋白尿典型表现),或夜尿频繁。

2.身体水肿:最初多见于眼睑、脚踝等部位,用手指按压后凹陷不易恢复,严重时可波及全身。

3.全身症状: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尤其在肾功能明显下降时出现。

四、预防是关键,四招护肾减负

预防肥胖相关性肾病,控制体重、改善代谢是根本。

1.管住嘴:控制总热量摄入,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限制高油、高脂、高糖食物。吃饭时细嚼慢咽,吃到七八分饱就适可而止。摒弃睡前吃点心、零食等不良习惯。家庭减少购买零食、快餐的频率,让全家一起吃得更健康。

2.迈开腿: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车、跳操),儿童也可进行跳绳、打球等运动。此外还需结合每周2~3次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代谢率。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运动,将运动融入亲子活动。

3.睡好觉:成人尽量保证每天7~8小时的优质睡眠,儿童青少年则需要9~12小时,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若存在打鼾严重、呼吸暂停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4.定期体检:所有超重/肥胖者(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定期筛查(每6~12个月筛查一次)。有肾脏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心血管疾病者罹患肥胖相关性肾病的风险更高,须密切监测!定期检测BMI、血压、血糖、血脂、肾功能和尿常规等,早发现,早干预!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五、治疗很重要,核心目标是减重!

确诊肥胖相关性肾病,核心目标是减重、控制代谢紊乱、保护残余肾功能。

1.生活方式干预:前面提到的“预防四招”是所有治疗的基础,必须贯穿始终。

2.药物治疗:RAAS抑制剂(如雷米普利、缬沙坦等)、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是目前常用的几类药物,能够降糖减重,保护心脏和肾脏。降压药、降脂药、降尿酸药等则用于控制相关代谢问题。需注意的是,儿童用药必须严格遵医嘱,根据年龄、体重调整剂量。

3.减重手术(代谢手术):对于重度肥胖且生活方式和药物干预效果不佳的患者,代谢手术也是有效的治疗选择,但需经过正规医院相关专科的严格评估。

【案例后续】 医生为小明制定了饮食运动计划:减少高热量食物,增加膳食纤维,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并配合药物控制蛋白尿。经过系统干预,小明的体重逐渐下降,蛋白尿情况也明显改善。

肥胖相关性肾病已不是“成人专利”,它的核心是一场“生活方式的考验”。今天孩子的一顿健康餐、一次户外奔跑、一次规律体检,都是在为明天的肾脏“减负”。让我们用科学的干预、持续的陪伴,为孩子筑起“防胖护肾”的防线,陪孩子健康长大、从容前行。

参考文献

[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 年)[R].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

[2]杨林.肥胖相关性肾病现状[J].临床内科杂志,2023,40(6):369-373.

[3]张军,唐茂芝,申兵冰,等.儿童肥胖相关性肾病研究进展[J].上海医学,2021,44(2):127-132.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