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 伟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长征医院

审核:张宇峰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长征医院 副主任医师

在都市的霓虹灯下,一位中年白领加班时突感胸口压榨性疼痛;晨练归来的退休教师莫名出现下颌酸胀;年轻妈妈哺乳时突然发生心悸与气短……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症状,都可能指向同一个“隐形杀手”——冠心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 79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冠心病的死亡病例比例超过40%。中国冠心病死亡率已连续15年持续上升,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30~40岁患者比例显著增加。

一、冠状动脉:生命的“输油管道”

心脏如同人体的发动机,每天搏动约10万次,泵送血液总量约8吨。冠状动脉作为心脏的“供血通道”,由左、右两支主干及其分支构成复杂的血管网络。健康的冠状动脉内壁光滑,管径虽仅2.5~4.5 mm,却承担着维持心脏灌注与生命运转的关键生理功能。

1.斑块形成:血管内的“潜在风险” 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侵入血管内皮下,逐渐积聚形成脂质沉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便悄然启动。这一过程犹如在血管壁内建造“违章建筑”,从初期的脂质条纹发展到成熟斑块,常需经历10~20年的漫长积累。斑块表面的纤维帽如同“保险栓”,若因炎症反应或血压急剧波动而发生破裂,会迅速引发血栓形成。

2.生死时速:从心绞痛到心肌梗死

(1)慢性心肌缺血:当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70%时,静息状态下尚可维持基本血供,但在体力活动或应激状态下可出现典型心绞痛症状。

(2)急性心肌梗死:若斑块破裂,血栓可在数分钟内完全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细胞以每分钟约190万个的速度坏死。

二、隐匿的信号:冠心病的“伪装术”

1.冠心病症状复杂多样,极易被忽视或误诊。

(1)典型症状: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下颌部。

(2)非典型表现:老年患者可仅表现为气促、乏力;糖尿病患者因合并神经病变,常表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女性患者多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特殊类型:变异型心绞痛多发生于凌晨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正常,其核心病理生理机制为冠状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微血管心绞痛(心脏X综合征)占冠心病患者的20%~30%,虽有持续性胸痛症状,但常规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未见显著异常。

2.抓住“最后的求救信号” 约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数天会出现预警表现,如新发心绞痛、原有胸痛程度加重,或伴有不明原因冷汗等。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可使死亡率降低40%。

三、现代医学进展:精准诊断与治疗突破

1.诊断技术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作为无创筛查手段,其诊断准确性超过95%;血管内超声(IVUS)可精准评估斑块形态、成分及稳定性;高敏肌钙蛋白检测可在1小时内实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断。

2.冠心病的二级预防:“ABCDE”原则

A.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替格瑞洛。

B.β受体阻滞剂控制血压: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

C.降脂治疗: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新型PCSK9抑制剂可将LDL-C降至0.5 mmol/L。

D.危险因素管理:严格控制血糖与血压。

E.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与规律运动。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3.血运重建与外科手术 ①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可迅速重建血运,现代药物洗脱支架使再狭窄发生率低于5%;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当使用动脉作为移植血管时,其10年通畅率超过90%;③新兴疗法: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新技术,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四、预防:战胜冠心病的“黄金法则”

1.生活方式干预 可预防80%的冠心病事件。①饮食:推荐坚持地中海饮食模式(富含橄榄油、深海鱼、坚果),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约30%;②运动:建议每日进行15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采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③压力管理:通过正念冥想,可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达25%,并改善心率变异性;④睡眠:每日维持7~9小时睡眠,有助于降低血管炎症因子水平;⑤戒烟:戒烟1年后,冠心病发病风险可下降50%。需注意的是,电子烟并非安全的替代选择。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精准预防策略 ①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采用CT进行无创扫描,量化冠状动脉钙化程度以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②基因检测:如检测发现9p21等位基因变异,则建议将其冠心病的预防策略提前10年启动;③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心率、动脉硬度等指标,为定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五、行动倡议

定期体检、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保持规律运动、科学管理压力——你的选择,决定着血管的健康未来。

六、结语

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防控,人类与冠心病的百年抗争已进入新阶段。了解疾病机制、识别早期信号、践行健康管理,是每个人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关键。当曙光再次降临城市,那些科学跳动的脉搏,终将奏响战胜冠心病的生命赞歌。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