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凯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审核:钟先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肾脏是人体的“隐形卫士”,承担着排出代谢废物及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重任。然而,有一种疾病正威胁着这位“卫士”的正常运作,它就是慢性肾脏病。因其早期症状不明显,且不易被察觉,也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慢性肾脏病,守护肾脏健康。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危险因素:身边的“定时炸弹”
(一)糖尿病:甜蜜杀手
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损害肾脏微小血管,引起血管壁增厚及变硬,从而影响肾脏正常功能,进而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二)高血压:沉重负担
血压持续升高,会冲击肾小球和肾血管,使其承受巨大压力,出现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延长和血压控制不佳,肾脏损伤风险持续攀升。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肾小球肾炎:炎症风暴
当肾小球肾炎发作时,炎症细胞及介质会破坏肾小球的结构与功能,引起滤过屏障功能障碍,导致蛋白质等物质从尿液中漏出,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若不及时治疗,肾炎可持续损害肾脏,最终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发生。
(四)其他因素:冰山一角
遗传因素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如多囊肾患者后代患病风险显著增高。某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造影剂等使用不当,会造成直接肾毒性损伤。而自身免疫性疾病亦为常见诱因,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其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可攻击肾脏组织,进而引发肾脏病变。
二、早期症状:忽略的“求救信号”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隐匿表现:见微知著
慢性肾脏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易让人忽视。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蛋白尿等致肾脏损伤因素未得到有效管理,血肌酐也可能正常!肾脏损伤需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暴发,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量减少、全身水肿、皮肤瘙痒等,此时血肌酐会快速升高,甚至需要透析才能维持生命!因此,我们需认清肾脏病的发展特点,即使尿蛋白、血压等指标稳定,也建议至少每半年复查1次;若出现腰痛、排尿异常或水肿时,及早就诊,这是身体在警告我们!
(二)尿液异常:肾脏病征兆
尿液异常是慢性肾脏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当肾脏滤过功能受损时,蛋白质可自尿液排出,形成泡沫尿;若红细胞同时漏出,则可出现血尿。一旦发现尿液异常,一定要及早就诊。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预防措施:护肾的“六项注意”
(一)控制原发病:防微杜渐
对于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人群,控制病情进展是防治慢性肾脏病的关键。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方式,将血糖、血压、尿蛋白等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可延缓病情进展,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二)饮食管理:少吃不吃
建议肾脏病患者每天按时进食三餐,遵循低盐、低脂、低蛋白的饮食原则。烹饪时建议先将蔬菜焯水再进一步加工,以减少钾的含量。以下食物需要忌口,过多食用易损伤肾脏:①香肠、火腿肠、方便面、腌制菜、咸鸭蛋、果脯等;②辣条类零食;③炸鸡、炸薯条、油饼、油条等油炸食品;④各种高糖饮料,如可乐、雪碧、奶茶等,每日添加糖摄入总量建议≤50 g,最好控制在25 g以内。

图5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戒烟:刻不容缓
吸烟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危险因素之一。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物质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加重组织缺氧,使肾脏病恶化。因此,戒烟刻不容缓!

图6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四)避免 “伤肾” 行为: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慢性肾脏病患者需注意以下方面。①关注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寒冷刺激可引起肾小动脉痉挛,加重肾脏缺血,使肾功能恶化。②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减少皮肤病的发生。③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如咽峡炎、扁桃体炎等。④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每天按时就寝,睡眠时间建议不少于7 h。⑤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八段锦、游泳、慢跑等,以提高自身免疫力。⑥规范药物治疗。应在正规医院肾内科医师指导下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或轻信不实广告;⑦保持心态平和,鼓励多与医师及病友交流。

图7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五)降低蛋白尿:关键靶点
尿蛋白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一般来说,多数肾脏病患者尿蛋白定量≥300 mg/24 h即需治疗。对于糖尿病患者,若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30 mg/g,同样需要治疗,尽可能将尿蛋白转阴。因为糖尿病肾病进展速度较快,早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后续治疗难度加大。
(六)控制血压:至关重要
血压是影响肾脏病患者预后的第2个关键性因素,且高血压也是我国尿毒症的第3大病因。因此,控制血压尤其重要。常见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有熬夜、失眠、情绪应激和高盐饮食等。患者需要规律服药,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若收缩压<100 mmHg时应谨慎使用降压药。
慢性肾脏病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注重早期诊治,即可控制疾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肾脏健康,为健康筑牢防线。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