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雯敏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审核:叶国静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副主任医师
流感,即流行性感冒,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导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甲型流感病毒(甲流)和乙型流感病毒(乙流)均可引发季节性流行,但甲流更容易导致大范围流行,而乙流通常呈现局部暴发或小流行。流感病毒传播力强,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说话产生的飞沫或气溶胶传播,也可经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表面后触摸口、鼻、眼等黏膜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易感。流感多为自限性,但少数患者因并发肺炎或基础疾病加重而发展成重症流感。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是流感的高发人群及重症流感的高危群体。
一、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差异
流感并不等同于普通感冒。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有明显的季节性;普通感冒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流感起病急骤,除普通感冒常见的流涕、打喷嚏、咽痛、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外,还常伴发高热(体温39~40℃)、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倦怠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流感症状通常较成人更重,婴幼儿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因其表达能力有限,监护人需密切观察其健康状况。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儿童流感的应对策略?
儿童流感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是早期、规范、足量、足疗程。对症治疗措施以退热和缓解不适为主,对乙酰氨基酚可用于2月龄及以上儿童,布洛芬适用于6月龄及以上儿童,2月龄以下婴儿禁用解热镇痛药退热。不建议联用复方感冒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三、抗病毒药物的启动时机?
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并缩短住院时间;即便发病超过48小时的重症患者,仍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鉴于临床实践中流感检测结果回报可能存在延迟,有研究建议在疑似流感病例中及时启动经验性奥司他韦治疗。
四、抗病毒药物的疗程管理
抗病毒药物的口服制剂主要包括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玛巴洛沙韦半衰期较长(中国健康成人空腹口服后半衰期为88.9~99.7小时),全疗程只需服用1次,无须二次给药。
奥司他韦推荐疗程为5天,即使治疗期间体温恢复正常,仍需完成全疗程用药,因体温正常并不代表体内病毒已完全清除。如果过早停药,流感症状可能卷土重来。对于因过早停药导致病情反复者,建议重新给予奥司他韦治疗5天,或者单剂次口服玛巴洛沙韦。
若奥司他韦连续服用5天后仍持续发热、病情危重、存在病毒复制证据或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可考虑延长疗程至10~14天。同时,需评估是否合并细菌感染或奥司他韦耐药等情况。流感合并细菌感染时,常见病原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必要时需加用抗菌药物治疗。
五、儿童抗病毒药物的选择策略?
根据作用机制,目前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3大类:①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②RNA聚合酶抑制剂(玛巴洛沙韦、法维拉韦);③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除法维拉韦和阿比多尔尚无儿童适应证外,其他抗病毒药物均有明确的儿童用法用量。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对于确诊或疑似非重症流感的5岁以下儿童,优先推荐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首选奥司他韦;帕拉米韦静脉注射剂可用于无法耐受口服给药的儿童。亦可在医疗机构许可及家长充分知情同意下,超说明书使用单剂玛巴洛沙韦干混悬剂(体重>10 kg者,剂量2 mg/kg)治疗1~4岁儿童流感。
5岁以上儿童可同等优先推荐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口服不耐受者可考虑扎那米韦吸入剂或帕拉米韦静脉注射剂。因扎那米韦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和过敏反应,哮喘或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儿不推荐使用扎那米韦吸入剂。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六、儿童服用抗病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奥司他韦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建议餐后服用,或与少量食物同服,以提高药物耐受性。奥司他韦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和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意识模糊、行为异常等。请注意,奥司他韦不能预防或治疗普通感冒,滥用可能增加耐药风险。
玛巴洛沙韦需避免与乳制品(如牛奶、酸奶、奶酪等)、钙强化饮料、含高价阳离子的泻药(如硫酸镁等)、抗酸剂(如硫糖铝、铝碳酸镁等)或口服矿物质补充剂(钙、铁、镁、硒、锌等)同时服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支气管炎、鼻窦炎、头痛等。
七、预防流感,防患于未然
除药物治疗外,流感预防同样关键。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群均可接种。此外,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包括勤洗手、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环境通风、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等。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儿童流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盲目用药。家长应增强防范意识,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共同守护儿童健康。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 年版)[Z]. 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5.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