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全伟 武汉市第一医院 主管药师
刘 敏 武汉市第一医院 副主任药师
徐宏峰 武汉市第一医院 副主任药师
审核:杨盛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副主任医师
胡 松 武汉市第一医院 主任药师
每年的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旨在提升公众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促进科学防治。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当“过敏体质者”接触致敏原后,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IgE);当再次接触相同物质的刺激时,引发组胺等介质释放,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二、常见过敏原(变应原)分类
1.吸入性:如尘螨(最主要)、花粉(春季高发)、霉菌孢子、烟雾、粉尘、动物皮屑等。
2.食入性:如鸡蛋、花生、海鲜、酒精、奶制品(儿童常见)等。
3.接触性:如紫外线、染发剂、洗涤剂、化妆品、乳胶、镍金属等。
4.药物性:如青霉素、头孢、阿司匹林、氨磺类药物、链霉素等,以及某些疫苗成分。
三、常见过敏性疾病及其特征
1.变应性鼻炎:典型症状为鼻痒、阵发性打喷嚏(≥3个/次)、鼻塞、清水样鼻涕。并发症包括鼻窦炎、中耳炎等。
2.过敏性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喘息、胸闷、夜间咳嗽、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大量白色泡沫痰、发绀。若出现三凹征(即吸气时锁骨上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同时发生凹陷的征象),以及血氧饱和度<90%等危险体征,应立即就医!
3.过敏性皮肤病:主要包括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药疹等,出现多形性损害。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小红疙瘩,或者出现片状红斑、丘疹、水疱等。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4.过敏性紫癜:主要症状为皮肤紫癜,伴有腹痛、消化道出血,关节痛和/或肾病变、血尿、蛋白尿等。
5.过敏性结膜炎:主要症状为眼角分泌黏丝状分泌物,眼结膜为污棕色,眼睛发痒、灼热感,不自觉揉眼。
6.严重过敏反应:有皮肤潮红+低血压+气道梗阻等全身症状,应立即送医,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急救!
四、过敏性疾病的规范化诊疗
(一)诊断“金标准”:精准识别过敏原
1.皮肤点刺试验(将微量过敏原提取液刺入皮肤表层,15~20分钟后观察红肿反应,判断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抽血检测血液中对特定过敏原的IgE抗体水平)。两种方法可互补,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判断过敏原。
2.适用人群:疑似花粉症、尘螨、宠物皮屑、食物过敏者。
(二)阶梯化治疗:从控制症状到对因治疗
1.一线用药:快速缓解症状
1.1.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
√作用:针对变应性鼻炎,减轻鼻黏膜炎症,改善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
√用法:每日1~2喷,持续使用2~4周效果更佳,长期使用安全,但需避免直接喷向鼻中隔。
1.2.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作用:阻断组胺受体,缓解痒感、喷嚏。
√用法:每日一次,使用期间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
1.3.吸入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激动剂(LABA)(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
√作用:ICS针对炎症,LABA扩张支气管,减少过敏性哮喘急性发作。
√用法:需长期规律使用,不可突然停药。此外,短效β2激动剂(如沙丁胺醇),可用于急性发作时缓解症状。
1.4.第二代抗组胺药(如左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
√作用:针对荨麻疹或特应性皮炎,抑制组胺释放,缓解瘙痒和风团。
√用法:顽固性荨麻疹可在医生指导下加倍剂量。此外,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用于皮炎急性期。
2.对因治疗: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2.1原理: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剂量,诱导免疫耐受,实现长期缓解。
2.2.适用人群:适用中重度变应性鼻炎或过敏性哮喘,且过敏原明确者。
2.3.用法:通过舌下含服和皮下注射两种方式,其中皮下注射需住院治疗,且疗效更稳定。
3.中医药辅助:辨证调理
需经中医师辨证论治,通过:内服方剂;盐水冲洗鼻腔,减少过敏原残留;穴位敷贴大椎、肺俞等穴位,调节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五、过敏性疾病的科学预防
1.在已明确过敏原种类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尘螨过敏,使用防螨床罩,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如花粉过敏,关窗、外出戴口罩,回家后冲洗鼻腔;如对某种食物或日用品过敏,应避免食用过敏性食物,并减少刺激性化学品、肥皂、洗发水等的使用。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2.规律作息、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适度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3.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湿度<50%,保持室内清洁(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对于皮肤干燥者每日涂抹保湿霜。
4.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5.对于季节性过敏性疾病,可在花粉季节前2周开始预防用药;尘螨过敏者可持续使用鼻用激素。
6.婴儿添加辅食时应遵循“一种、少量、渐进”的原则,预防婴儿过敏。
六、特别提醒
1.有严重过敏史者,可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
2.一旦发生过敏反应,或者原有过敏症状加重,或者出现新的过敏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化治疗,切记不可盲目自行用药!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