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思思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医院
审核:郑 迪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他汀类药物作为临床最常用的降胆固醇药物,被誉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通过显著降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可有效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汀家族”的奥秘。

图1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一、“他汀家族”的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堪称胆固醇代谢的“调控大师”,主要通过以下3种机制发挥作用。
1.抑制胆固醇合成:特异性阻断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减少肝脏胆固醇生成。
2.增强清除能力:上调干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加速血液中“坏胆固醇”的清除。
3.稳定动脉斑块:长期应用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破裂风险。
二、“他汀家族”的分类
根据理化性质,他汀类药物主要分为亲脂性和亲水性两大类。
1.亲脂性他汀:如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等,易透过血脑屏障,可能引起失眠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2.亲水性他汀:如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等,更适合有睡眠障碍患者选用。
三、“他汀家族”成员的服药时间
胆固醇的合成具有昼夜节律性,不同他汀的服药时间应根据半衰期确定。

图2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四、“他汀家族”对血糖代谢影响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轻微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但其心血管保护效益显著(风险获益比达1∶9)。因此,符合适应证者不应因顾虑血糖而停药。
五、“他汀家族”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不会引起与疾病无关的急性肾功能不全,不会导致肾功能恶化。相反,他汀类药物可能延缓肾功能减退。
但需要注意的是: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进行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例如:
√阿托伐他汀:全剂量适用。
√瑞舒伐他汀:轻至中度肾损伤患者无须调整剂量;严重肾损伤(肌酐清除率<30ml/min)患者应禁用。
√匹伐他汀: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六、“他汀家族”对肌肉和肝功能的影响
1.肌肉影响: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肌肉不良反应表现为肌痛,多发生于大腿、小腿或背部;横纹肌溶解(严重并发症)十分罕见(<0.1%)。若出现肌痛可通过监测肌酸激酶(CK)水平来评估风险,若CK>10倍正常值,需立即停药!
2.肝脏影响:他汀类药物会导致部分患者一过性转氨酶升高(3倍内通常无须停药),但严重肝损伤极罕见。用药期间监测转氨酶即可,无须过度担忧。
七、用药注意事项
1.饮食禁忌
√避免葡萄柚(柚汁):可能抑制CYP3A4酶,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限制酒精摄入:减轻肝脏负担。
√控制膳食胆固醇摄入:包括动物内脏、蛋黄等。
2.药物相互作用
√慎与CYP3A4抑制剂联用:包括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抗真菌药(如氟康唑)、维拉帕米、非诺贝特等,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3.监测要求
√初始用药4~6周复查血脂、肝功能和CK,稳定后每6~12个月复查。
八、特殊人群用药
1.妊娠期/哺乳期女性:绝对禁用!
2.老年人:需评估肝肾功能,通常耐受性良好。
3.肝病患者:活动性肝病者禁用,肝硬化慎用。
九、常见认知误区
【误区1】“胆固醇达标后就可以停药”
事实:停药后LDL-C会反弹,需长期维持治疗(除非医生评估后决定减停)。
【误区2】“保健品可替代他汀”
事实:鱼油等辅助降脂效果有限,高危人群不能用辅助制剂替代他汀类药物治疗。

图3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保护的“核心武器”,合理使用可使患者显著获益。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个体化用药,定期监测,实现疗效与安全性的最佳平衡。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