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而随着年龄增长,一些眼病风险也会悄然增加。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曹向荣院长提出,科学认知是眼健康的第一步,关注视力变化的早期信号,对于维护眼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当眼睛的天然透镜——“晶状体”由透明变得混浊,就会导致视物模糊,这便是白内障。它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其发生与年龄、紫外线照射、糖尿病等多种因素有关。了解其早期症状,有助于我们及时干预。

那么,日常生活中,哪些信号可能提示我们需要警惕白内障的存在呢?
无痛性的视力逐渐下降:这是白内障核心的表现。视力模糊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通常不会伴有眼睛红、痛等症状。您可能会感觉眼前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东西,无论怎么揉眼睛、更换眼镜度数,清晰度都难以改善。
看东西颜色发暗、泛黄:由于晶状体变黄、变棕,进入眼睛的光线发生变化,您可能会发现原本鲜艳的色彩变得暗淡,白色物体看起来不那么白了,甚至有些发黄,如同老照片的色调。
老花眼症状“好转”:部分中老年朋友可能会发现,原本需要戴老花镜才能看清的近处小字,突然不戴眼镜也能看清楚了。这种“第二春”并非好事,它可能是因为晶状体核性混浊、密度增加,间接产生了“近视”效果,抵消了一部分老花,但这恰恰是白内障加重的信号之一。
对光线异常敏感或出现眩光:混浊的晶状体会使光线进入眼睛后发生散射,特别是在晚上,看路灯、车灯时会出现严重的光晕和眩光,导致夜间驾驶非常困难和不安全。
单眼复视或多视:当晶状体内部混浊不均匀时,光线通过会产生折射,可能导致一只眼睛看一个物体时出现两个或多个重叠的影子。
如果出现了上述一种或多种症状,建议及时到专业的眼科医疗机构进行眼部检查,明确原因。虽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无法从根本上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延缓其发生和发展,例如外出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控制好血糖等慢性疾病、避免长期使用激素类眼药水等。
目前,对于已经影响日常生活视力的白内障,手术是公认的干预方式。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代白内障手术已经非常成熟。重要的是,大家要树立科学的眼健康观念,不轻信某些宣称能“吃药消除白内障”的不实宣传,保护好自己的视觉健康。
来源: 爱尔眼科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