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收储管理体系中,逐车检验是粮食入库前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把控粮食质量的 “第一道防线”,更对粮食安全储存、市场秩序维护及消费者权益保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粮食收储企业的实际运营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落地,逐车检验的意义贯穿于多个维度,而规范的检验步骤则是确保其意义落地的关键支撑。以下将结合检验步骤,从实操方面展开全面解析,具体步骤如下:
一、车辆登记与信息核对
工作人员首先对入库车辆进行登记,记录车牌号、司机姓名、联系方式、粮食产地、品种、预估重量等基础信息,并与随车携带的粮食来源证明(如农户自产证明、贸易商供货单据)进行核对。这一步骤可初步排查粮食来源的真实性,避免 “来历不明” 的粮食进入库内,为后续质量追溯奠定基础。若后续发现粮食质量问题,可通过登记信息快速联系到供应方,厘清责任。
二、抽样:确保样本代表性
采用 “多点随机抽样法” 进行取样:围绕车辆粮堆,在顶部、中部、底部及四周等不同位置选取至少 5 个抽样点,每个抽样点抽取不少于 1 公斤的粮食样本,混合后形成该车辆的检验样本。抽样是检验的 “基础前提”,只有样本具有代表性,后续检测结果才能真实反映整车粮食的质量状况,若抽样不规范(如仅抽取表面粮食),可能导致劣质粮食 “蒙混过关”,失去检验的意义。
三、感官检验:快速初步筛查
工作人员通过视觉、嗅觉、触觉对样本进行初步判断:观察粮食颜色是否正常(如有无发黑、发黄霉变迹象)、颗粒是否饱满均匀,闻粮食气味是否清新(有无霉味、酸味、异味),用手抓取粮食感受水分含量(如手感发潮、结块可能水分超标)。感官检验能快速筛选出明显不合格的粮食(如严重霉变、虫蛀的粮食),减少后续仪器检测的工作量,同时为仪器检测提供初步方向(如怀疑水分超标则重点检测水分指标)。
四、仪器检测:精准量化指标
使用专业仪器对粮食核心质量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
水分检测:采用粮食水分测定仪,将样本放入仪器后,通过烘干称重或电容法快速测量水分含量,判断是否符合安全储存标准(如小麦、稻谷安全水分通常为 13%-14.5%);
杂质检测:将样本通过标准筛(不同粮食对应不同孔径),分离出沙土、杂草、破碎粒等杂质,称重计算杂质比例(一般要求杂质含量≤1%);
容重检测:使用容重器测量单位体积粮食的重量,容重高低直接反映粮食饱满度与品质(如优质小麦容重通常≥770g/L);
专项检测(按需开展):对疑似有问题的粮食,进一步检测农残(如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重金属(如镉、铅)、真菌毒素(如黄曲霉素 B1)等安全指标,使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精密设备完成检测。
仪器检测是检验的 “核心环节”,通过量化数据精准判断粮食质量是否合格,避免仅凭感官判断出现的误差,为粮食是否入库提供科学依据。
五、结果判定与记录归档
根据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如 GB 1350-2021《稻谷》、GB 1351-2021《小麦》),对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判定:若所有指标均符合标准,判定为 “合格”,允许粮食入库;若存在指标超标(如水分过高、杂质过多),判定为 “不合格”,告知供应方整改要求(如晾晒、清理杂质),整改后重新检验,仍不合格则拒绝入库。同时,将每辆车的检验数据(包括抽样记录、仪器检测报告、判定结果)整理形成纸质档案存档,实现 “一车一档、全程可追溯”。
来源: 储粮人—杨亮的坚守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储粮人—杨亮的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