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再现:①患者急需手术,医生却拿到了一份关键过敏史缺失的手写病历。②手术中突发过敏反应,医护人员在生死时速中才勉强稳住局面——这不是剧本,而是信息化普及前医疗失误的残酷切片。

如今,依托信息技术编织的安全网络,正悄然重构医疗安全的根基,让此类惊险时刻成为历史。


图源:Pixabay

精准身份识别:安全诊疗的第一道锁链

过去依赖人工核对姓名、病历号的身份识别,如同在迷雾中辨认人脸。电子腕带与二维码技术的普及,则像点亮了指纹识别灯。入院时佩戴的电子腕带内含患者唯一标识码,医护人员扫描瞬间,姓名、病史、过敏信息即时呈现。在输液、手术前扫码核对,如同为每一次操作加装“生物识别锁”。研究表明,条形码患者识别系统能将用药错误率降低超过50%,让“张冠李戴”的悲剧无处遁形(参考:《医疗信息化对患者安全管理的影响》)[1]。

数据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的救生艇

纸质病历时代,科室间的信息壁垒如同孤岛。医生查阅过往记录需“大海捞针”,跨科协作常因信息断层导致重复检查甚至治疗冲突。电子病历系统的应用,则构建了贯通全院的数据航道。医生轻点鼠标,患者完整的病史、检验影像、用药记录即刻全景呈现。当患者从急诊转入病房,信息流已先一步抵达,实现“患者未至,数据先行”。这不仅缩短了决策时间,更使医疗差错发生率显著下降——信息共享已成为协同救治的生命线。

智能风险预警:诊疗过程的隐形卫士

信息化系统如同永不疲倦的哨兵,时刻扫描着医疗行为的风险暗礁。智能用药系统能在医生开具处方时实时校验:配伍禁忌、超剂量风险、过敏警报即刻弹出;重症监护系统中,算法持续分析患者心电、血氧等生命体征,一旦偏离安全阈值,警报直达医护人员手台。某三甲医院引入智能预警系统后,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近四成——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敏锐度,将风险扼杀于萌芽。

闭环安全管理:从药物到流程的无缝护航

信息技术的触角已延伸至医疗安全的每个环节。在药房,自动摆药机通过扫描处方二维码精准配药;护士给药前,再次扫描患者腕带与药袋条码双重验证,“正确的药给正确的人”有了技术保障。区块链技术更开始应用于敏感医疗数据管理,其不可篡改特性为隐私保护筑起高墙(参考:期刊论文《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疗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从医嘱下达、传输、执行到反馈,信息流形成严密闭环,杜绝了传统流程中的“断点”风险[2]。

当然,信息化的征程并非坦途。系统安全威胁、技术更新带来的学习成本、标准不一导致的数据共享壁垒,仍需政策、技术与人才的协同推进。但不可否认,医疗信息化已成为患者安全最坚韧的“数字锚链”[3]。

当信息技术融入医疗的血脉,它不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托举生命的安全网。从身份核验到风险洞察,从数据贯通到流程闭环,这张数字之网正默默加固着医疗安全的堤坝。展望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一个更智慧、更可靠的患者安全新时代已在地平线上显露曙光——那里,每一次诊疗都踏在坚实的技术基石之上,每一次救治都被精准与预见的光芒所照亮[4]。

参考文献:

[1]《医疗信息化对患者安全管理的影响》

[2]《医疗信息化:为患者安全管理保驾护航》

[3]张华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疗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23(10):45-47.

[4]李敏.医疗卫生机构患者个人敏感信息安全使用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4,45(02):112-116.


供稿单位:重庆科普作家协会

作者: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 方燕梅主管护师、熊丹主管护师,邹老师的科普花园 邹静波主任技师

审核专家:李涵斌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