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洒在湖南花垣永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永丰农业”)的油茶种苗区,今年49岁的花垣县林业科学研究所工程师李光林蹲下身,用手指轻轻捻起一片泛黄的油茶苗叶片,目光专注。“没事,今年雨水多,这些油茶苗得了枯叶病,不严重。”他语气沉稳,寥寥数语便化解了在场工作人员的担忧。
  这番快速精准的判断,源于李光林与“林”相伴的28年——从乡镇林业站治病虫害,到县林业局育苗木,再到驻村指导林业经济,林间经验成了他为山林“把脉”的底气。
  永丰农业负责人刘全丰正是这份底气的受益者之一。12年前,他从攸县来花垣创业,从油茶苗选育,到技术指导、品种引进,甚至连林草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都是李光林帮着跑下来的。如今,刘全丰的公司已建成多处经济林果示范基地,引进60余个优系品种,年产350万株优质苗木,年产值达1500万元。“现在做任何决策,不问李工我心里不踏实。”简单的话语,流露出刘全丰对李光林的绝对信任。
  顾不上多聊,李光林又赶往30公里外的长乐乡跃马卡村——大通草育苗基地等着他查看。走进基地,连片葱郁的大通草苗让他嘴角上扬:“看这长势,很快就能移栽了。”可这片生机背后,曾是种植大户欧道成的心病。“大通草市场需求旺,但育苗难,种苗贵。”欧道成有地却难种,于是找到李光林求助。
  今年3月,李光林仅凭一包大通草种子、一包无名晶体和一套育种方法,开始了大通草育苗的技术攻关。他拆开晶体包装,判断出是赤霉素——育苗时,他常用这种物质刺激种子发芽。
  基于过往的育苗经验,李光林先用20~50倍稀释的赤霉素溶液浸种24小时,清洗阴干后,再用卫生纸包裹放入塑料袋,随后让爱人随身携带进行体温催芽,自己则每天观察种子变化。
  半个月后种子发芽,李光林立刻组织村民大规模育苗,成功培育出10万余株幼苗。“咱们这气温适宜,搭75%的荫棚就行,控温22~28℃、湿度60%~70%,不用建大棚,能省不少成本。”他的技术突破,打破了大通草难育苗的瓶颈。如今,欧道成再也不愁没苗种,反而盼着能多扩些地。
  “我家世代务农,深知靠地吃饭有多难。”李光林的话,藏着他28年扎根林业的初心——把技术变作百姓的“增收利器”。2017年任雅酉镇东卫村驻村书记时,他将林业项目与群众增收结合,最终瞄准乔木药材黄檗——市场前景好、管护成本低,还可实现长期增收。
  引种黄檗成功后,他又改进栽种方法:“常规栽培是栽全冠苗,但我们从根部往上10~15厘米截杆,只栽树桩,不仅成活率提高,而且苗木长得壮、主干直。”这办法源于一次意外。此前,他帮村民看果树病虫害时,不小心砍伤了一棵树,后来竟发现其长势更旺。他立刻用樟树苗做实验:一组截杆栽种,一组全冠栽种。1年后,截杆苗的成活率和长势都更优。
  试验成功后,他不仅把技术运用到黄檗种植上,还推广高密度栽培:“看似苗木成本高了,但树密能抑制杂草,后期管理成本反而低很多。”这些从泥土中孕育出的成功经验,最终化作百姓收益的“真金白银”。
  站在葱郁的黄檗林下,李光林的目光又投向林下空间。2023年花垣县启动集体林权改革,他提出“一地双收”——上层种黄檗,下层套种喜阴的淫羊藿。今年4月,他从陕西汉中引进优质淫羊藿品种。“这种药材市场需求大、药用价值高,能让土地多份收益。”李光林的语气中充满期待。

来源: 科普湖南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