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各种呼吸道病毒也悄然出动,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这种病毒更容易“盯上”孩子,最近,有不少孩子就中招啦!
近期,汉寿县人民医院儿科病房持续高位运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成为儿童住院的主要诱因。与以往“偏爱”低龄婴幼儿不同,本轮流行季呈现“全年龄段易感”特征,从1月龄婴儿到学龄儿童,均有不少病例需住院治疗。
面对这一形势,汉寿县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提醒,家长需科学认识RSV,掌握防治要点,为孩子筑牢健康防线。
临床病例警示:RSV不挑年龄,各年龄段均需警惕
病例一:1月龄婴儿的重症危机
1个多月的安安(化名),一周前出现鼻塞、吐沫、轻微咳嗽,家长以为是普通感冒,仅居家护理。3天后,安安咳嗽加重,呼吸时胸壁凹陷,吃奶频繁呛奶。紧急送医后,核酸检测确诊RSV感染,血氧饱和度偏低,胸片提示重症肺炎。经氧疗、雾化治疗5天,病情逐渐稳定。
儿科医生强调,6个月以下婴儿呼吸道黏膜娇嫩,感染RSV后极易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呼吸、吃奶状态,切勿掉以轻心。
病例二:4岁幼儿的“感冒”陷阱
4岁的乐乐(化名)在幼儿园出现流涕、咳嗽,伴发热(38.2℃),家长自行喂服感冒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且出现喘息、夜间憋醒等情况。就医检查后,乐乐被确诊为RSV肺炎。据悉,乐乐所在班级已有3名同学出现类似症状,存在明显交叉感染。
儿科医生提醒,大龄儿童感染RSV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容易被误判,若症状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排查。
病例三:8岁学龄童的肺炎经历
8岁的朵朵(化名)受凉后咽痛、咳嗽,持续一周未愈,随后突发高热(39℃),咳嗽时伴胸痛。就医后胸片显示肺部炎症,RSV抗原检测呈阳性。
儿科医生解释,学龄儿童虽免疫力相对完善,但学校等集体环境人员密集,易发生RSV传播,部分患儿可能发展为支气管炎或肺炎。
认识RSV:传染性强,全龄易感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RNA病毒,传染性约为流感病毒的2.5倍,主要通过飞沫、接触传播,人群密集场所易引发扩散。其核心特点如下:
1.全龄易感:儿童普遍易感,1岁以内婴儿感染率达68.8%;学龄儿童因集体生活,也常出现聚集性感染。
2.症状分龄:2岁以下婴幼儿多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肺炎,伴呼吸急促、喘息;2岁以上儿童初期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部分可发展为气管炎、肺炎,还可能出现喂养困难、脱水。
3.传染期长:症状出现后7-10天传染性最强,感染者需居家休息,避免传染他人。
科学防治:预防是关键
1.减少暴露风险
高发季尽量不带孩子去商场、游乐场、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确需前往时,帮孩子正确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有感冒症状者。
2.强化卫生习惯
家长接触孩子前,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外出回家后及时换衣物。定期清洁消毒孩子的玩具、餐具、学习用品,每日擦拭门把手、桌面等高频接触区域。
3.保持环境通风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降低室内病毒浓度;避免孩子接触烟草烟雾等刺激物,保护呼吸道黏膜。
4.做好隔离管控
孩子出现呼吸道症状后,应居家休息,避免去托幼机构或学校;集体环境出现病例时,暂停集体活动,加强环境消毒。
5.特殊人群防护
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风险婴幼儿,可在医生指导下接种RSV单克隆抗体,降低重症风险。
应对方法:分清轻重,及时干预
1.轻症:居家护理有讲究
若孩子仅鼻塞、流涕、轻微咳嗽或低热,无呼吸异常,可居家护理:
用生理盐水喷鼻清理鼻腔分泌物;
体温超38.5℃时,遵医嘱使用儿童专用退热药;
用加湿器维持室内湿度50%-60%,缓解咳嗽;
多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不擅自使用抗生素(RSV为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
2.重症:这些信号要警惕
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送医:
呼吸急促(婴幼儿>50次/分钟);
胸壁凹陷、口唇紫绀;
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
拒食、尿量明显减少(提示脱水)。
确诊RSV感染需通过鼻拭子或咽拭子进行核酸或抗原检测。
澄清误区:避开这些坑
1.“只有小宝宝才会感染RSV”
错!RSV全年龄段儿童均易感,大龄儿童也可能发展为肺炎。
2.“感冒药能预防RSV感染”
错!普通感冒药无法预防RSV感染,滥用还可能加重孩子肝肾负担。
3.“感染一次就终身免疫”
错!RSV感染后免疫保护仅持续数月,每年都可能重复感染。
4.“RSV感染必须输液”
错!轻症通过口服药物、居家护理即可缓解,仅重症或脱水时需考虑输液。
当前正处于RSV肺炎高发季,一旦孩子出现高热不退、剧烈咳嗽、呼吸费力等情况,务必尽早就医!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汉寿县人民医院 儿科一病区 刘帅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汉寿县人民医院 儿科一病区 刘帅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湖南医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