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晚高峰的堵车长龙、导航提示“前方拥堵已持续20分钟”——这样的场景是否让你抓狂?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加速落地,未来的城市交通能否告别“各自为战”的拥堵困局?近日,《Front. Eng. Manag.》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给出新思路:通过全局控制模式(如同交通系统的“空中管制”),自动驾驶车辆可实现全网协同调度,实验显示其能让路网平均车辆密度降低50%,等待时间减少30%。

从“各自为战”到“统一指挥”:交通控制模式的革新

当前自动驾驶车辆主要依赖“本地决策”,即车辆根据自身传感器数据独立规划路线,就像司机仅凭眼前路况开车,容易因“抢道”“加塞”导致局部拥堵。研究指出,这种模式下道路资源分配差异可达77%,市中心路段常沦为“停车场”。

为破解这一难题,研究团队提出自动驾驶全局调度模式:通过车路协同(VIC,车辆与道路设施实时通信)技术,将城市路网划分为多个子区域,每个区域由智能交通系统(ITS)集中调度。形象地说,这相当于给每辆车配备“交通调度员”,全网车辆共享路况信息,动态调整行驶路线和速度,从“各自为战”升级为“统一指挥”。

技术突破点:会“算路”更会“避撞”的AI算法

全局调度的核心在于改进A*算法(MASA)。与传统导航算法仅优化行驶距离不同,MASA像“超级交通大脑”,综合考虑行驶时间、等待成本、转弯效率甚至方向偏好,快速生成无碰撞路径。例如,在复杂交叉口,算法会根据车辆优先级(如救护车优先)和道路等级,自动协调通过顺序,避免“鬼探头”式碰撞。

实验数据显示,MASA在从5×5到30×30的不同规模路网中,均能在0.05秒内完成调度计算,比传统A*算法等待时间减少30%,且结果与理论最优解差距小于1%。更关键的是,通过数学模型优化(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系统求解效率提升61%,即使2000辆自动驾驶车辆同时行驶,也能保持路网畅通。

实测效果:交通流密度降一半,中心区拥堵缓解42%

在仿真实验中,全局调度模式展现出显著优势:

  • 效率提升:路网平均车辆密度降低50%,道路资源分配更均衡,中心区域路段最大车流量较传统模式减少42%;
  • 跨区协同:跨区域车辆(如从城东到城西)通行连续性提升,因“区域边界等待”导致的延误减少60%;
  • 鲁棒性强:即使20%车辆为跨区域行驶,系统仍能保持稳定调度,验证了大规模应用的潜力。

研究还发现,全局模式下交通流“时空分布”更均匀。通过对比传统模式,全局调度让各路段车流量标准差减少77%,避免了“某些路段空荡、某些路段堵死”的极端情况。

未来挑战:从“理想”到“现实”还有多远?

尽管前景诱人,技术落地仍需突破瓶颈。当前模型假设道路为双向两车道,且未考虑手动驾驶车辆混入的情况——现实中,“人机混行”可能引发新的协调难题。此外,数据安全(全网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共享)、调度公平性(如何平衡私家车与公交车优先级)等伦理问题也需解决。

研究团队指出,下一步将扩展模型至多车道场景,并探索“动态分区”技术,让子区域边界随交通流实时调整。若能与5G、车路协同基础设施结合,这一系统或在未来10年逐步应用于智慧城市。

来源: 工程管理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