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水果越来越甜了?

阳光玫瑰葡萄、蜂糖李一类的网红水果都主打“纯甜”也就算了,普通水果也通通变甜了。吃两片西瓜,像在喝糖水。啃一口哈密瓜,甜得简直能榨糖。就连不是以甜为主风味的蓝莓、火龙果、李子、橘子们也纷纷走上了变甜之路。

为何会这样?这些“甜度超标”的水果会不会糖分超标,让人们不敢放心吃呢?


水果是怎么变甜的?


水果越来越甜,其实是消费者和市场双向奔赴的结果。

嗜甜,是人类本能的追求。“甜”往往意味着糖的存在,而糖则能快速、高效地为人体正常运转提供能量。此外,摄入糖还能促进人体释放多巴胺,产生愉悦的感受。生理和精神的双重满足,让人们在不知不觉就会偏向更甜的食物。

开展优良品种选育,是水果变甜的重要原因,也是水果变甜的第一步。专家介绍,通过杂交选育,并进行植物学性状、经济学性状评价等,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个体,从而在基因层面奠定“甜蜜”基础。


现在的水果不仅更甜、更大、更漂亮了,风味品质也稳定多了。只要找到某个适合的品种,很少会像以前那样出现今年好吃,明年就不好吃这样的问题。


有的消费者担心,市面上很甜的水果品种,会不会有不为人知的“狠活”?专家解释:水果甜味主要来自蔗糖、果糖、葡萄糖等可溶性固形物,不同组合、代谢转化,会产生不同的味道,果甜无法靠人工增甜实现。


水果太甜会影响血糖吗?


当我们谈及食物中的糖时,主要考虑的是它对于我们血糖的影响,也就是升糖指数GI值,GI值越高,食用这种食物后造成的血糖波动也就越大。

光看GI值,确实会挺吓人的,比如西瓜的GI值就高达80,属于妥妥的高GI食品,这么看的话似乎并不能放心当个“吃瓜”群众了。

但我们还得把进食的量也需要考虑进去。我们通常说的GI值,是以食用50g可消化碳水化合物为标准来计算的。而西瓜里的含水量很高有90%左右,吃100g西瓜大概也就能吃进去7g左右的可消化碳水化合物,想要达到50g的标准,我们得先能吃进去一斤半的西瓜。


为了更准确地考量某种食物对我们血糖的影响,其实应该GI值和GL值一起看,前者主要看质,后者则是综合量一起来看。

GL=GI×实际摄取的可消化碳水化合物量/100

西瓜的GL值其实只有5.6,实际上对我们的血糖影响是很小的。大部分水果都与此类似,需要警惕的是菠萝蜜、榴莲一类的水果,它们果肉“扎实”,不光GI高GL也高。

如果真的打算控糖,真没必要对水果下手,少喝点奶茶、饮料比啥都强。虽然都是糖,但水果里的糖和奶茶里的糖真不太一样。饮料里额外添加的糖,叫做游离糖,因为能够快速被吸收入血,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机体代谢负担,长期使用确实有健康风险,根据世卫组织的建议每天摄入不建议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进一步控制到总能量的5%以下。


水果里的糖分,本身被细胞包裹,再加上还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等,食用后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才能消化入血,因此也不会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血糖波动,因此无论是世卫组织还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都建议——水果要吃,而且得吃够。

即使是变甜后的水果,也不用担心水果对血糖的影响,毕竟水果含糖量虽多,但水更多,很多水果的含水量都在80%以上,按照正常的量来吃根本不用担心。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喜欢把水果打成汁,确实需要注意了——搅拌破坏了水果细胞,将糖从原本的被禁锢状态释放了出来,就成了需要限制摄入的游离糖。

来源: 央视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