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由来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其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至24日之间的一天到来。霜降时,太阳到达黄经210°。太阳直射点已经越过赤道,继续往南,夜晚变长,白天变短,离冬天更近了。霜降时节,万物毕成,毕入于戌,阳下入地,阴气始凝。天气渐寒始于霜降。《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怎称为霜降呢,其实“霜降”这个名字只是用来比喻这时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征。

气象变化
“霜降”节气特点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天气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进入霜降节气后,尤其在江南、华南地区,气温的起伏愈发明显;而西北、东北的部分地区早已呈现出一派“寒风落叶”的初冬景象。
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由于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暖湿空气已被边缘化,带有夏季和初秋特征的许多天气退出,天气相对更为简单。在立冬前后,往往出现较强的大风降温天气,一些地方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跨入了冬季。
物候现象
我国古人将霜降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
一候豺乃祭兽,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并以先猎之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如同人间新谷的收获,用以祭天,以示回报,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二候草木黄落,秋尽百草枯,霜落蝶飞舞。秋天,西风漫卷,树叶都枯黄掉落了。
三候蛰虫咸俯,此时,蛰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
此时的大自然,是一种寂静之美,蜂蝶不见踪迹,蛰虫无声,都为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天作准备。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时豺这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树叶都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也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中。

农事活动
霜降节气后,冷空气活动愈加频繁,昼夜温差变大。“霜”,则是地面的水汽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空气凝结成的。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是无霜期。霜降时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因为“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在南方,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才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
传统习俗
霜降作为秋季的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在这秋冬交替时节,各地有哪些风俗特色呢?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有些地方的民俗还认为,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1.饮酒赏菊
在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叫做“早霜”或“菊花霜”,因为此时菊花盛开,正值赏菊的好时节。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中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2.吃柿子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3.登高远眺
秋季山林、高山空气新鲜,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较少。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还可舒缓心情。
4.进补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讲法。霜降时节,天气越发寒冷,民间食俗也非常有特色。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而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因此,霜降时节,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喜爱。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登高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同时登至高处极目远眺,心旷神怡,也可舒缓心情。
山东人霜降喜食萝卜。在山东地区,有句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萝卜”一说,是指霜降以后早晚温差大,露地萝卜不及时收获将出现冻皮等情况,影响萝卜品质和收成。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例如广西玉林,这里的居民习惯在霜降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萝卜或是牛腩煲之类的来补充能量,让身体暖和、强健。
在闽南地区,霜降这一天要进食补品,相当于北方的“贴秋膘”。闽南有句谚语是“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南地区的鸭子就会卖得非常火爆。
来源: 宁波科学探索中心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宁波科学探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