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防腐剂”的食物,反而不能买?
“这款酱油绝对不含防腐剂!”“我们的面包采用天然发酵,零添加剂!”——这样的广告词是否让你心动?
但真相很可能更令人毛骨悚然,“不含防腐剂”往往可能意味着更复杂的化学添加,这些添加的很可能带来的是慢性病、痛风、癌症、痴呆……
不含“防腐剂”的酱油、豆腐、醋,正让你痛风、致癌,甚至慢性中毒?!
防腐剂常被妖魔化为“餐桌杀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合法防腐剂(如山梨酸钾)的毒性甚至低于食盐。正常来说,在国家标准要求内使用防腐剂都是安全的,对人体没有影响。
真正致命的是“替代性防腐策略”——当厂商宣称“不含防腐剂”时,往往通过以下手段掩盖风险,背后的风险可能更大:
高盐高糖防腐:蜜饯、果脯用糖渍杀菌,但每日摄入超25克糖,肝癌风险增加40%;
超高温灭菌:罐头食品高温破坏营养,且可能含双酚A(BPA)等致癌物;
化学键结技术:如酱油中添加六偏磷酸钠,强行锁住氨基酸,却导致钙流失。
今天,我们就来揭秘身边5个“暗藏风险”的食物,它们早已被超加工技术渗透,而我们却很少察觉。
1酱油:颜色深、塑料瓶装或更危险
我们生活中几乎天天吃的酱油,在工艺上也经历了漫长的改良。
传统酱油以黄豆或黑豆为原料,通过干式发酵需要半年时间,湿式发酵也需一个月以上,靠自然发酵产生独特风味和营养。但现在市面上很多酱油,3天就能出厂,背后很可能是一套“化学速成品”的操作流程。
这些“化学速成品”里很可能让酱油更咸(盐分超标)、颜色更深(用含2B类致癌物的焦糖色素加深颜色)等。
这类酱油往往装在廉价塑胶瓶中,虽然声称不含防腐剂,但不仅风味寡淡,还含有过量的盐和添加剂,长期食用会增加肾脏负担,诱发痛风,甚至有致癌风险。
选酱油记住两点:最好买酿造酱油,不要买“水解酱油”,在原料里发现“氨基酸液”、“大豆酸水解液”等字眼,很可能表示是水解酱油,长期吃建议谨慎购买;尽量不要买塑料瓶的酱油。
2豆腐:掉地上不碎的少买
我们买豆腐要警惕什么呢?就是“掉在地上不容易碎”的豆腐,这类豆腐往往加了很多凝固剂!
目前,传统石膏豆腐(也叫“钙豆腐”)早已少见,现在主流的盐卤豆腐以氯化镁为凝固剂(也叫“镁豆腐”),虽能促进排泄,但搭配同样含镁的青菜会打破“收放平衡”。更值得注意的是用葡萄糖酸-δ-内酯俗称(内酯)制作的豆腐,这种凝固剂会破坏大豆异黄酮结构,降低抗氧化能力。
豆腐最好买新鲜的并加热吃,如果是包装类豆腐也建议最好买“配料表只有水和大豆”的原态产品。
另外,对于油豆腐、麻辣豆干等这些经过“加工”的豆腐制品,很可能制作过程中产生反式脂肪酸(尤其是反复使用的炸油),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
食醋:买酿造,不要买勾兑
除了酱油,醋也是我们常用的调味品。但购买记得不要买勾兑醋,这是因为勾兑醋以冰醋酸和焦糖色素勾调,与酿造醋差异显著。
正规酿造醋乙酸含量≤6%,而勾兑醋可达10%,长期吃会刺激消化道黏膜。另外,酿造醋含醋酸菌、乳酸菌,可调节肠道pH值,而勾兑醋毫无营养价值。
购买醋的时候,除了看瓶身的配料表外,也可以尝试摇晃醋瓶,一般来说,泡沫细腻持久者为酿造醋,浑浊、分层快则为勾兑醋。
4
买肉时,不买“小块肉”,或是调理肉
我们去市场或者超市,也要警惕那种“小块肉”,比如“鸡腿肉丁”、“鸡腿块”这种,虽然回家不用再切割了,但也容易买到调理肉。
调理肉的原料,可能是肉铺剩下的下脚料、切边肉,甚至是淘汰的冻肉,为了让这些肉“看起来新鲜”“吃起来嫩”,厂商会加磷酸盐(保水)、大豆蛋白(增嫩)、亚硝酸盐(护色)。这些添加剂不仅会增加肾脏负担,亚硝酸盐还可能在胃酸环境下转化为致癌物(亚硝胺)。
5
便利店的米饭团,不粘鞋底的,少吃
便利店饭团掉地上,脚踩过去居然不粘鞋底?这很可能是添加了磷酸盐类添加剂的信号。这类物质能让米饭更Q弹、延长保质期,但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影响钙的吸收,或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你对超加工食品的“慢性毒性”,或一无所知!
很多人觉得“偶尔吃点加工食品没事”,但事实是,超加工食品的危害,是长期积累的,它就像温水煮青蛙,吃的时候没感觉,等生病就晚了。如果你长期、大量吃超加工食品,你可能面临4种疾病的风险。
1痛风
很多人以为痛风是吃海鲜、喝啤酒导致的,但事实上,泡面、酱油、加工肉制品中添加的“核苷酸类调味剂”,进入人体后会代谢产生大量尿酸,当尿酸无法及时排出时,就会沉积在关节处,引发痛风。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没有不良饮食习惯,却依然被痛风困扰的原因之一。
2大肠癌
超加工食品里常加“pH值调整剂”(比如柠檬酸钠、苹果酸钠),它的作用是稳定食品口感,但有个隐藏危害:能躲过胃酸直达大肠,杀死肠道里的益生菌。
而益生菌能产生“丁酸”,它是大肠细胞的“保护神”:有丁酸,大肠细胞就不容易癌变;没丁酸,大肠细胞就可能异常增殖,慢慢发展成息肉、大肠癌。
注意,经常吃加工食品的人,如果经常便秘、很少放屁,一定要去查大肠,这可能是益生菌被杀死的信号。
3骨质疏松
很多超加工食品中存在的六偏磷酸钠、焦磷酸盐等添加剂,会和身体里的钙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磷酸钙”,随尿液排出体外。我们如果每天吃2包泡面,钙流失量会超过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一半,长期下来,骨骼会变脆,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4痴呆
发表在Neurology上一项涵盖超7万人、随访10年的研究发现,每日摄入超800千卡超加工食品(约4份泡面+1包薯片),痴呆风险飙升51%。这是因为高糖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让大脑神经元因糖毒性死亡。另外超加工食品中低端反式脂肪会破坏血脑屏障,加速β-淀粉样蛋白沉积(阿尔茨海默病标志)。
超加工食品让人越吃越傻,真的不是在吓唬人!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问题,超加工食品和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关系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美国《循环》杂志研究显示:常吃超加工食品的人,糖尿病风险比吃天然食物的人高70%,肥胖风险高53%。
这样吃,帮你排掉“添加剂”
在买东西时,要养成先看“配料表”的习惯!优先选那些“配料表短的”食品,超过5种陌生化学名(比如“XX酸钠”“XX磷酸钠”)就慎买。另外,警惕“风味”“香精”这类词。
另外不要认为“无防腐剂”就是好的食品,很可能含大量其他成分,比如“无味精”可能加了核苷酸,“无糖”可能有麦芽糊精。
尤其是要注意的是,营养成分表中,每100克食品的钠含量超过480毫克(约等于1.2克盐),最好不买,很可能让你每日钠摄入含量超标。
除了注意这些外,吃了超加工食品,我们也有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帮你“补救”!
1养成早晨7点左右的排便习惯
尽量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早上7点是大肠蠕动最快的时候,有便意就排,一定别憋,粪便在大肠待久了会产生毒素。
2多喝水、吃苹果
多喝水是老生常谈,但是它确是非常实际且有效的方法,多喝水能够加速代谢添加剂,尤其是含苯甲酸的饮料。另外每天一个苹果,也是很好的习惯,苹果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吸附肠道内有害物质,促进排出。
3充足的睡眠
睡眠不足的危害,还包括影响身体代谢,让添加剂难以排出,所以每天保证6-7小时的睡眠对于排除添加剂也有帮助。
来源: 凤凰大健康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