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艳红段跃初
2025年深秋,一则来自临床研究的消息让肿瘤治疗领域泛起了令人惊喜的涟漪:原本用于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辉瑞、Moderna mRNA疫苗,竟在晚期癌症患者的治疗中展现出辅助抗癌的潜力。周三发布的这项针对性研究显示,晚期肺癌或皮肤癌患者在接受特定免疫疗法后的100天内接种该类疫苗,生存期获得了显著延长。这一"跨界"发现,不仅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更让mRNA技术的临床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mRNA技术的走红始于新冠疫情,这种通过传递基因信息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技术,凭借其快速研发、高效量产的优势,成为全球对抗疫情的关键力量。但鲜为人知的是,mRNA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探索早已有之。早在1995年,基于小鼠模型的首个mRNA癌症疫苗就已诞生,当时研究人员通过编码癌胚抗原,成功激活了小鼠体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埋下了伏笔。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mRNA技术的两位奠基人——卡塔琳·考裡科和德鲁·韦斯曼,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其在传染病防控中的贡献,更让业界重新聚焦其在肿瘤治疗等领域的巨大潜力。
此次研究揭示的mRNA新冠疫苗辅助抗癌的现象,并非偶然。其核心机制在于mRNA技术能够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形成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打击"。当mRNA疫苗进入人体后,会被抗原呈递细胞识别,进而翻译产生特定蛋白,这些蛋白会被加工成肽表位,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结合后激活T细胞,促使其分化为具有杀伤能力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攻击肿瘤细胞。同时,这种激活还能促进B细胞产生肿瘤特异性抗体,形成全方位的免疫防御网络。简单来说,mRNA新冠疫苗就像一个"免疫唤醒器",通过温和的刺激,让原本可能对肿瘤细胞"视而不见"的免疫系统重新振作起来,与免疫疗法形成协同作战的效果。
临床数据为这一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该研究对200余例晚期肺癌和皮肤癌患者进行了追踪观察,其中108例患者在接受PD-1抑制剂免疫治疗后的100天内接种了辉瑞或Moderna新冠疫苗,另外96例患者则未接种疫苗。经过18个月的随访,接种疫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达到15.6个月,而未接种组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0.3个月,接种组的死亡风险降低了32%。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肿瘤突变负荷(TMB)≥10 mut/Mb的患者亚组中,这种生存优势更为明显,中位生存期延长至18.2个月,这与KEYNOTE-158试验证实的高TMB患者更易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结论高度契合。
事实上,mRNA技术与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早已成为肿瘤研究的前沿热点。除了新冠疫苗的意外发现,专门针对肿瘤的mRNA疫苗研发也取得了诸多进展。Moderna公司与默沙东合作开发的mRNA肿瘤疫苗mRNA-4157,与PD-1抑制剂Keytruda联合用于晚期黑色素瘤治疗时,显著降低了患者的复发风险。而Moderna最新公布的mRNA-4359疫苗,在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药或复发的黑色素瘤患者的1/2期临床试验中,客观缓解率达到24%,疾病控制率更是高达60%,在PD-L1阳性患者中客观缓解率甚至达到67%。这些数据充分证明,mRNA技术与免疫疗法的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克服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作用,提升治疗效果。
我国在这一领域也不甘落后。自主研发的LK101肿瘤新生抗原mRNA疫苗,不仅获得了国内临床审批,还成功通过美国FDA的临床试验申请,成为中国首个获FDA认可的该类疫苗。这款疫苗采用个性化设计,通过高通量测序结合AI算法,能在24小时内精准定位患者肿瘤的特异性突变靶点,再将编码这些靶点的mRNA导入树突状细胞制成疫苗。在肝细胞癌的临床试验中,该疫苗展现出优异的疗效:随访4年多,疫苗组患者全部存活,而对照组已有3人离世;疫苗组1年复发率为1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2年复发率也保持在36.4%,远低于对照组的51.4%。目前,针对晚期肺癌的临床试验已启动,有望为PD-1/PD-L1治疗失败的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不过,mRNA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肿瘤异质性是首要难题,同一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可能存在多种突变,导致单一疫苗难以覆盖所有靶点;抗原筛选的复杂性和疫苗的稳定性也制约着疗效的发挥;此外,如何优化递送系统,提高疫苗对肿瘤部位的靶向性,减少对健康组织的影响,也是科研人员需要攻克的难关。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姚宏伟教授团队在研究中指出,肿瘤免疫治疗虽然已成为革命性策略,但仍受限于免疫抑制微环境、个体多样性等因素,未来需要将新生抗原/TMB与PD-L1、MSI状态等生物标志物相结合,才能实现更精准的治疗。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技术与临床转化研究的深度融合,这些瓶颈正逐步被突破。科研人员可以利用AI技术快速分析肿瘤基因组数据,精准预测免疫原性强的新生抗原;通过优化mRNA的结构修饰和脂质纳米颗粒递送系统,能显著提升疫苗的稳定性和靶向性。正如浙江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李洪军所言,mRNA技术的灵活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使其具备了成为个性化肿瘤治疗核心技术的潜力,未来与化疗、放疗等传统疗法的联合应用,将进一步拓展癌症治疗的边界。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此次mRNA新冠疫苗展现出的抗癌潜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其作为癌症治疗药物使用。目前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新冠疫苗的核心用途依然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现有医疗技术的跨界应用,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新冠防控到肿瘤治疗,mRNA技术的跨界之旅才刚刚开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一物多用"的医疗创新,将为更多癌症患者带来生命的曙光。
在医学发展的道路上,许多重大突破都源于偶然的发现。mRNA新冠疫苗与癌症治疗的"意外邂逅",再次印证了基础研究的重要价值和医学创新的无限可能。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持续优化,mRNA技术有望成为连接传染病防控与肿瘤治疗的桥梁,为人类健康事业书写新的篇章。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充满潜力的技术能够惠及更多患者,让癌症不再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绝症。
参考文献:COVID-19 vaccines may help some cancer patients fight tumors|AP
来源: 科普文迅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文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