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骨骼健康,享受品质生活—骨病健康系列科普之10:

骨骼作为人体运动与支撑的核心结构,其健康直接影响生活质量。但《中国骨健康认知现状报告》显示,我国 68% 的人群对骨病存在认知偏差,其中中老年人因误判延误治疗的比例高达 53%,进而引发骨折、关节畸形等严重问题。本文将系统拆解常见认知误区,结合权威医学依据给出科学解决方案,助力大众筑牢骨骼健康防线。
6 大骨病认知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 1:老年人必然骨质疏松,预防没用
错误认知:“人老了骨头肯定变脆,预防也挡不住”
科学纠正:骨质疏松并非衰老的 “标配”。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王雪松指出,骨骼健康受遗传(占 30%-50%)、生活方式(占 50%-70%)双重影响。2024 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明确,通过合理干预,7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可降低 40%。例如,每日坚持 30 分钟日晒(促进维生素 D 合成)、摄入足量钙的老年人,骨密度下降速度比不干预者慢 2 倍。
正确做法:
40 岁后每年做 1 次骨健康风险评估(含饮食、运动、疾病史);
50 岁以上(女性绝经后)每 2 年做 1 次双能 X 线骨密度检测(诊断金标准);
日常多吃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每周吃 2-3 次小鱼干(补充钙与维生素 D)。

误区 2:关节疼忍忍就好,不用治
错误认知:“关节疼是老毛病,贴膏药、忍一忍就过去了”
科学纠正:关节疼痛是骨骼发出的 “求救信号”,可能是骨关节炎、滑膜炎等疾病的表现。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数据显示,骨病早期(疼痛持续<1 个月)干预,治愈率达 82%;若拖延至关节软骨磨损>50%,治愈率骤降至 29%。曾有患者因强忍膝关节疼痛 3 年,最终发展为软骨坏死,需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恢复功能。
正确做法:
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关节疼痛持续超过 1 周、活动时伴弹响 / 卡顿、晨起关节僵硬>30 分钟;
就医检查项目:血钙检测、关节 X 线(排查骨质增生)、MRI(查看软骨与滑膜情况);
早期可通过超声波理疗、口服氨基葡萄糖(修复软骨)控制病情,避免盲目依赖止痛膏药。
(三)误区 3:补钙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错误认知:“补钙能防骨质疏松,吃越多骨头越结实”
科学纠正:过量补钙反而伤身体。中国医学科学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解释,成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 800-1000 毫克(约等于 500 毫升牛奶 + 100 克豆腐),长期超量(>2000 毫克 / 天)会引发 “乳 - 碱综合征”,导致高钙血症、肾结石,甚至影响铁、锌吸收,增加贫血风险。临床中曾有患者每日吃 6 片钙片,3 个月后出现肾钙化。
正确做法:
优先通过天然食物补钙:1 杯牛奶(250 毫升)含 300 毫克钙,100 克芝麻酱含 1170 毫克钙;
需额外补充钙剂时,先做血钙检测,遵医嘱选择碳酸钙(适合胃酸多者)或柠檬酸钙(适合老年人);
补钙时搭配维生素 D(每日 400IU),促进钙吸收(可吃蛋黄、三文鱼,或晒太阳 30 分钟)。

误区 4:骨病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
错误认知:“我才 30 岁,骨头肯定没问题”
科学纠正:骨病正呈年轻化趋势。2024 年《中国青年骨健康白皮书》显示,25-35 岁人群中,28% 存在骨量偏低,主要因:①久坐(每天>8 小时)导致骨代谢减缓;②长期喝碳酸饮料(含磷酸,加速钙流失);③过度节食(钙与蛋白质摄入不足)。此外,甲亢、类风湿等疾病,或长期吃激素(如哮喘患者),也会引发 “继发性骨质疏松”,年轻人占比达 15%。
正确做法:
青少年(10-18 岁):每日保证 60 分钟中高强度运动(跳绳、篮球),助力骨峰值形成(骨峰值越高,老年骨质疏松风险越低);
年轻人: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每周做 2 次抗阻训练(哑铃弯举、平板支撑),少喝碳酸饮料;
有慢性病或长期服药者,每年查 1 次骨密度。
误区 5:偏方、膏药能根治骨病
错误认知:“祖传膏药能贴好腰椎间盘突出,不用去医院”
科学纠正:膏药仅能通过温热作用暂时缓解疼痛,无法修复受损骨结构(如突出的椎间盘、磨损的软骨)。偏方多缺乏科学验证,部分含马钱子、乌头碱等毒性成分,可能引发皮肤溃烂、肝损伤。杭州江城骨科医院曾接诊患者,用 “火烤疗法” 治疗颈椎病,导致颈部皮肤烧伤,同时延误治疗,出现上肢麻木、肌肉萎缩。
正确做法:
摒弃 “根治” 误区,骨病治疗以 “控制病情、改善功能” 为目标;
到正规医院骨科就诊,通过骨转换标志物(如 P1NP、CTX)、CT 等检查明确病因;
遵医嘱选择治疗方案:腰椎间盘突出可通过牵引、针灸缓解,严重者需微创手术;骨质疏松需长期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骨吸收)。
误区 6:骨病治不好,干脆放弃
错误认知:“骨质疏松治不好,骨折了就只能卧床”
科学纠正:现代医学可有效控制绝大多数骨病。数据显示,骨质疏松患者经规范治疗(药物 + 运动)1 年后,骨密度可提升 3%-5%,骨折风险降低 50%;早期骨关节炎患者通过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润滑关节)+ 康复训练,90% 可恢复正常行走。即使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配合康复训练,6 个月内生活自理率达 70%。
正确做法:
树立 “长期管理” 观念,骨病治疗需坚持(如骨质疏松需服药 3-5 年);
骨折术后: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活动(如术后 1 周在床上做踝泵运动),避免肌肉萎缩;
家人多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避免因焦虑放弃治疗。
科学护骨 3 步走,远离骨病困扰
第一步:定期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不同人群筛查重点不同,精准筛查是关键:
人群类型
筛查年龄
检查项目
筛查频率
普通人群
40 岁起
血钙、维生素 D 检测
每年 1 次
普通人群
50 岁起(女性绝经后)
双能 X 线骨密度检测
每 2 年 1 次
高危人群(绝经女性、糖尿病患者、长期服药者)
40 岁起
骨密度 +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
每半年 1 次
骨病术后患者(如骨折、关节置换)
术后 1 个月起
X 线(评估愈合情况)、功能评估
术后前 3 个月每月 1 次,之后每 3 个月 1 次
第二步:科学干预,治疗与保养结合
1.非药物干预(基础且重要)
◦运动:
成年人: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负重运动(快走、慢跑、跳舞),每次 30 分钟;
老年人:选温和运动(太极、水中行走),增强平衡能力(防跌倒),避免爬楼梯、提重物(减少关节负担);
注意:骨质疏松患者避免弯腰、扭转动作(防椎体压缩性骨折)。
◦饮食:
每日摄入 300 毫升牛奶(或相当量奶制品)、200 克豆制品(补充钙与蛋白质);
适量吃坚果(如杏仁,含镁)、动物肝脏(含维生素 A)、绿叶菜(含维生素 K),助力骨骼健康;
少盐(每日<5 克),盐会加速钙流失。

1.药物治疗(遵医嘱是核心)
骨质疏松:常用药物有双膦酸盐(如阿仑膦酸钠,口服,每周 1 次)、降钙素(缓解骨痛,适合骨折患者),用药期间每 3 个月查 1 次肝肾功能;
骨关节炎:疼痛明显时短期吃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避免长期吃,防胃损伤),长期可吃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需连续吃 3 个月);
注意:不擅自增减药量,不跟风用药(如别人吃的 “特效药” 未必适合自己)。
第三步:长期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日常防护:
避免弯腰搬重物(正确姿势:蹲下屈膝,用腿部力量起身);
家中安装扶手(卫生间、卧室),地面铺防滑垫,防跌倒(老年人跌倒后骨折风险高);
冬天注意保暖,寒冷会加重关节疼痛。
慢病管理:
控制糖尿病(血糖高会损伤骨血管,影响骨修复)、甲状腺疾病(甲亢会加速骨代谢);
戒烟限酒(吸烟会抑制骨形成,酒精会影响钙吸收)。
心理调节:
骨病患者易因疼痛、活动受限产生焦虑,可通过听音乐、与病友交流缓解;
家人多陪伴,协助患者完成康复训练,增强信心。(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致谢原作者)。

参考文献
王雪松。骨质疏松防治的常见误区与科学应对 [EB/OL]. 如意健康,2025.
杨爱明。过量补钙的健康风险 —— 乳 - 碱综合征解析 [EB/OL]. 如意健康,2025.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2024 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J]. 中华骨科杂志,2024,44 (3):137-152.
NIA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nd Skin Diseases). Exercise for Your Bone Health[EB/OL]. 2023.
杭州江城骨科医院。骨病治疗的 6 大误区及临床案例分析 [EB/OL]. 2025.
科普中国。科学运动与饮食:骨骼健康的双重保障 [EB/OL]. 2025.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办公室。中国居民骨骼健康指南(2025 版)[EB/OL]. 2025.
来源: 徐斌医师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徐斌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