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氢能汽车加一次氢就能跑600公里,你是否想过背后的“清洁密码”?全球92%的氢气产自化石燃料重整,但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CO)就像“隐形杀手”,会毒化燃料电池催化剂。传统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LT-WGS)催化剂虽能去除CO,却像“慢吞吞的老黄牛”——低温活性差、高温易“罢工”,还依赖贵金属铂、金。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张霄团队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发表综述,系统揭秘LT-WGS催化剂的“进化之路”:从金属氧化物到单原子“精准狙击”,再到太阳能驱动新工艺,让制氢效率提升千倍,为“双碳”目标下的清洁能源生产按下“加速键”。

传统制氢的“卡脖子”难题:CO是道绕不过的坎

“就像泡茶要滤掉茶渣,制氢也得‘筛’掉CO。”论文通讯作者张霄教授解释,燃料电池对CO的耐受度极低,哪怕百万分之一的浓度都会导致催化剂中毒失效。传统LT-WGS催化剂以铜锌铝为主,但它有个致命缺点:温度低于200℃时反应慢如蜗牛,高于300℃又会因铜颗粒烧结失去活性。更麻烦的是,贵金属催化剂(如铂、金)虽活性高,但成本堪比“黄金镶边”,难以大规模应用。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CO去除不完全,导致燃料电池效率损失约15%。如何让催化剂在低温下“干劲十足”,同时甩掉贵金属“包袱”,成为科学家们的“必答题”。

催化剂“变形记”:从“土豪金”到“单原子精准狙击”

新研究揭示,催化剂的“升级密码”藏在原子级设计里。团队总结了三类突破性催化剂:

  • “合金战队”Pt/CeO₂:通过稀土元素铽掺杂和铁铂合金化,让铂原子与载体氧化铈“手拉手”形成强相互作用,甲酸中间体转化速率提升3倍。在250℃时,氢气生成速率达传统铜基催化剂的10倍,就像给催化剂装了“加速齿轮”。
  • “单原子狙击手”Ru₁/FeOx:仅0.18%的钌原子负载量,却能通过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锁定”反应位点,氢气选择性接近100%,还能“秒杀”甲烷化副反应。这相当于用“一发子弹击中一个目标”,原子利用率提到极致。
  • “非金属黑马”Au/α-MoC:用碳化钼替代传统氧化物载体,金原子在其表面形成“电子云漩涡”,直接“拽”出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在200℃下活性达207.69 μmol H₂·gcat⁻¹·s⁻¹,较传统催化剂提升两个数量级,相当于“用自行车的能耗跑出高铁速度”。

“最惊艳的是单原子催化剂,”论文第一作者李骏博士举例,Ir₁/α-MoC单原子催化剂在200℃下连续工作500小时活性不衰减,像“不知疲倦的微型工厂”。

阳光+电,给反应“加buff”:能耗降40%的新玩法

光有好催化剂还不够,团队还盯上了可再生能源。传统WGS反应需高温加热,能耗占制氢总成本的30%。新工艺让反应“插上绿电翅膀”:

  • 电催化WGS:在电解池里,CO在阳极被氧化成CO₂,水在阴极被还原成氢气,常温常压下纯度达99.99%,能耗较电解水制氢降低40%。就像“边净化边发电”,一举两得。
  • 光催化WGS:CuOx/Al₂O₃催化剂利用阳光中的可见光激活水分子,CO转化率提升12%。实验显示,模拟太阳光下能量转换效率达1.1%,相当于“用阳光给氢气‘充电’”。

这些技术不仅降低碳排放,还能消纳风电、光伏的波动电能,让“绿氢”生产更稳定。

离“平价氢”还有多远?成本与稳定性是最后关卡

尽管进展显著,催化剂“从实验室到工厂”仍需跨越两道坎:单原子催化剂的规模化制备成本高,目前每克成本超千元;光/电催化系统易受环境影响,比如阴雨天光催化效率会“跳水”。

“下一步要主攻非贵金属催化剂,”张霄团队透露,正在研发铁镍双原子催化剂,目标是成本降至现有贵金属催化剂的1/10。同时,他们计划将LT-WGS与光伏电站耦合,在西北荒漠地区建设“阳光制氢示范工程”。

来源: 化学工程前沿FC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