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开空调怕电费高,冬天供暖怕碳排放超标”——这是不少园区管理者的日常烦恼。传统能源系统要么“重省钱”导致排放超标,要么“强减排”压缩利润空间。近日,我国科研团队提出“电-热需求响应双层优化策略”,让能源站和用户从“博弈”变“协作”:通过动态定价和垃圾产沼气技术,实现能源站收益提升5.09%、用户电费下降2.46%,碳排放还减少2.54%。这项发表在《Frontiers of Energy》的研究,为“双碳”目标下的园区能源管理提供了“双赢密码”。

传统园区的“能源困局”:省钱、减排、稳定不可兼得

“就像用老式冰箱,要么费电制冷快,要么省电不制冷。”论文通讯作者沈军教授解释,传统园区能源系统有三大“死结”:

  • 供需“不同步”:白天用电高峰时,能源站得烧更多天然气发电,成本飙升;晚上设备闲置,又造成浪费。2023年某工业园区数据显示,峰谷负荷差达40%,相当于每天有半天设备“空转”。
  • 减排“成本高”:每超标1吨二氧化碳,企业就得交约60元碳税。想减排?买绿电成本增加30%,利润被严重挤压。
  • 用户“没话语权”:电价固定,居民和企业只能被动买单。某科技园区调研显示,85%的用户愿错峰用电,但缺乏价格激励。

更棘手的是天然气依赖风险。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期间,我国部分园区燃气成本上涨30%,暴露出“一根管道”的脆弱性。

双层优化:能源站与用户的“价格对话”

新系统的核心是“上层定价+下层响应”的协同机制,像一场“能源版双十一”:

  • 能源站当“智能掌柜”:每天发布“分时电价”,比如早8点-10点电价提高20%,鼓励用户改到深夜用电;同时调度光伏板、储能电池和沼气发电机,哪里成本低就用哪部分电。
  • 用户当“灵活买家”:收到价格信号后,企业可将生产线调整到低价时段,居民把洗衣机、充电桩设置在深夜运行。数据显示,用户峰时电负荷降低12%,谷时提升8%,峰谷差缩小,能源站设备利用率提高15%。

“这就像给能源系统装了‘智能调节阀’。”论文第一作者徐韶山博士说,传统模式下能源站“一言堂”,现在用户也能通过需求调整“反向议价”,最终找到双方都满意的平衡点。

阶梯碳交易+沼气:给能源站“减排加速器”

光靠价格杠杆还不够,系统还引入“阶梯碳交易”机制:把碳排放额度分成三档,没超标的部分能拿到碳市场卖钱,超标越多罚款越重。模拟显示,这项机制让能源站碳交易成本降低5.23%,相当于“减排也能赚钱”。

另一大创新是“变废为宝”的沼气系统。园区食堂的厨余垃圾、绿化带的枯枝落叶,被送进厌氧消化反应器(ADR),在40℃恒温环境下发酵产生沼气,替代30%的天然气需求。“就像给能源站配了‘垃圾充电宝’,既减少进口气依赖,又省下垃圾处理费。”徐韶山补充,ADR单日产甲烷量稳定,足够支撑燃气锅炉半天的用量。

实验验证:5%收益提升背后的“数据密码”

在某工业园区的模拟测试中,新系统交出亮眼成绩单:

  • 经济账:能源站每日收益增加5.09%,用户电费支出平均下降2.46%,实现“双赢”。
  • 环保账:阶梯碳交易让碳排放减少2.54%,沼气替代进一步降低碳足迹。
  • 安全账:极端天气下,光伏风电出力波动时,储能系统和沼气发电能快速补位,供电可靠性提升15%。

不过研究也指出局限:目前仅针对单个园区设计,未考虑多能源站竞争;跨区域能源互济机制还待完善。未来计划引入AI预测用户需求,让价格信号更精准。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赢”:园区能源的未来

“传统能源系统像‘各自为战’的诸侯,新策略则是‘全国一盘棋’的思路。”沈军教授表示,这项技术可复制到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尤其适合天然气依赖度高、垃圾产量大的地区。下一步,团队将探索多园区互联,让过剩的清洁能源“跨省串门”,真正实现“低碳又经济”。

来源: FIE能源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