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地救援、矿山运输等复杂场景中,传统机器人常常“水土不服”:遇到斜坡会打滑,路面凹凸就“散架”。近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研发的多机器人协同运输系统(MRCTS)给出新解——给机器人装上6自由度“万向节”连接器,再配上“隐形指挥官”控制策略,让4台履带机器人像“变形金刚”一样协作,轻松搬运60公斤重物,在16度斜坡和碎石路上仍能稳定前行。这项发表在《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的研究,让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行走如飞”成为可能。

传统机器人的“山路困境”:刚性连接一碰就“摔跤”

“就像人穿皮鞋走泥路,鞋底太硬抓不住地。”论文通讯作者刘辛军教授解释,传统多机器人运输系统要么用刚性杆连接,遇到高低差就“硬碰硬”导致机器人离地;要么依赖单个“领队”机器人指挥,一旦“领队”打滑,整个团队就“群龙无首”。2022年某露天矿运输测试中,因机器人无法适应20度斜坡,导致设备倾覆,这让团队决心突破地形适应性瓶颈。

核心难题有两个:一是机械结构如何“柔性”贴合地形,二是控制策略如何避免“一错全错”。团队从猫爪和行军蚁中找灵感——猫爪肉垫能缓冲不平地面,行军蚁通过群体智慧而非单个 leader 完成复杂任务。

6自由度“关节”:像猫爪贴地,误差不超鸡蛋长

新系统的“秘密武器”是每个机器人与负载间的6自由度被动自适应连接器。这个巴掌大的装置藏着“3滑+1转”的精巧结构:3个正交滑动模块(X/Y/Z轴)允许上下左右平移,1个球形关节实现360度旋转,组合起来就像“机器人的万向节手腕”,能被动适应路面高低差、侧倾和俯仰变化。

“它不需要电机,靠负载重力就能自动调整。”论文第一作者刘权博士演示,当一侧履带遇到10厘米高的石块,连接器会像“猫爪踩软垫”一样,通过滑动和旋转让机器人保持接地,最大可调整±0.292弧度(约16.7度)的角度偏差。内置的6个传感器还能实时“汇报”位姿,替代传统依赖GPS的复杂定位系统,就像“机器人自带触觉神经”。

在室内测试中,4台机器人抬着60公斤负载沿1.5米半径圆形轨迹行进,领导者跟踪误差≤0.05米(约一个鸡蛋的长度),跟随者位姿误差稳定在±0.1米内,如同“踩着刀尖跳芭蕾”。

隐形指挥官:4台机器人“心有灵犀”,不看领队看目标

光有灵活的“关节”还不够,机器人团队还需要“默契配合”。传统方案中,1台 leader 带路,其他机器人跟着跑,一旦 leader 打滑就“全军覆没”。新系统则引入“虚拟领导者”——把运输目标抽象成一个“隐形队长”,4台机器人都是“执行者”,通过双闭环控制算法同步行动。

“就像拔河时大家不用看某个人,而是盯着绳子中心的标记用力。”刘权解释,outer loop 控制“隐形队长”的轨迹,inner loop 让每台机器人根据连接器传感器数据调整姿态。遇到突发情况,比如某台机器人履带卡滞,系统会自动分配其他机器人“补位”,轮速波动控制在0.2m/s以内,避免“连锁反应”。

实验验证:16度斜坡照走不误,成本降60%更亲民

在模拟野外碎石路的测试中,路面起伏导致连接器X/Y轴角度最大变化达0.275 rad和0.292 rad,但机器人团队仍能完成前进、后退、原地旋转等动作,负载始终未滑落。“最关键的是成本可控。”刘辛军补充,被动连接器无需电机,比主动驱动方案成本降低60%;分布式控制减少了对5G信号的依赖,偏远山区也能部署。

不过,系统仍有提升空间:极端地形下连接器可能响应滞后,未来计划加装小型电机提升主动适应能力;目前未测试多障碍物动态环境,下一步将融入避障算法。

来源: FME机械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