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有人能存活5年以上,有人却在确诊后短短1年内离世?这个困扰临床医生多年的谜题,或许藏在一个名为ACSL5的基因里。近日,《Frontiers of Medicine》发表的研究揭示,ACSL5就像白血病细胞的“营养管家”,不仅能精准预测患者生存期,还能成为靶向治疗的“突破口”——通过抑制它与现有药物联用,可让癌细胞凋亡率提升3倍,为AML治疗开辟新路径。
ACSL5:藏在基因里的“生存密码”
作为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AML的治疗现状堪称“残酷”:传统化疗后,约60%患者会在1年内复发,5年生存率不足30%。更棘手的是,患者对治疗的响应差异巨大,就像“开盲盒”,医生难以预判谁能获益更多。
而这项针对312例AML患者的研究发现,ACSL5基因的表达水平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数据显示,ACSL5高表达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未达到 vs 38.6个月,P<0.0001),死亡风险是低表达者的1.9倍,成为独立的“死亡预警器”。更关键的是,这种差异在基因层面就能被捕捉,相当于“在疾病早期就看到了预后的‘剧本’”。
ACSL5为何如此“危险”?原来,它是白血病细胞的“能量代谢指挥官”:一方面帮助癌细胞分解脂肪获取能量,另一方面通过给Wnt3a蛋白“穿脂肪外衣”(棕榈酰化修饰),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就像“按下癌细胞生长的加速键”。实验中,敲低ACSL5后,白血病细胞的“生长信号”减弱40%,凋亡率增加2.3倍,相当于“断了粮草又拆了发动机”。
给Wnt蛋白“脱外衣”:切断癌细胞的“能量开关”
研究团队进一步揭开了ACSL5的“作恶机制”:它通过催化棕榈酸与Wnt3a蛋白结合,完成“脂肪修饰”,让Wnt3a能顺利分泌并激活下游信号。这种修饰就像给蛋白质“贴邮票”,没有它,Wnt3a无法“投递”到细胞表面,信号通路就会“断网”。
当ACSL5被抑制后,Wnt3a的“邮票”少了52%,β-catenin活性降低40%,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下降。在AML细胞系实验中,敲低ACSL5使细胞增殖率下降45%-60%;在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肿瘤负荷降低68%,生存期延长58%。“这就像拆掉了癌细胞的‘能量中转站’,让它们既没饭吃又跑不动。”论文第一作者叶文乐博士解释。
1+1>2:双药联合让癌细胞“无还手之力”
既然ACSL5是“帮凶”,那单独抑制它效果如何?研究发现,ACSL5抑制剂triacsin c单药使用时,能让白血病细胞凋亡率达32.1%,但对正常造血干细胞毒性很低(IC50是白血病细胞的10倍以上),安全性良好。
更令人振奋的是,当triacsin c与BCL-2抑制剂ABT-199联用时,效果实现“1+1>2”:癌细胞凋亡率飙升至78.5%,远超单药治疗(ABT-199单药仅28.3%),协同指数(CI)<0.8,表明两者具有强协同作用。“这相当于同时切断癌细胞的‘能量供应’和‘抗凋亡盾牌’,让它们腹背受敌。”论文通讯作者孙洁教授比喻。
这种联合疗法在原代AML细胞中同样有效,尤其对传统化疗耐药的患者样本,凋亡率仍可达65%以上。目前,研究团队已启动Ⅰ期临床试验,探索该联合方案的安全性和剂量,未来或纳入ACSL5表达水平指导个体化用药。
临床价值:从“一刀切”到“精准导航”
这项研究的意义不止于新药开发。ACSL5的表达水平可作为AML患者的“预后导航仪”:高表达者需接受强化治疗,低表达者或可减少化疗强度,避免“过度医疗”。例如,对于ACSL5低表达的低危患者,或许可采用靶向药物替代传统化疗,降低骨髓抑制等副作用。
不过研究也存在局限:样本来自单中心,需多地区验证;ACSL5调控棕榈酰化的具体分子机制(如是否存在其他靶蛋白)尚未完全阐明。团队下一步计划开发ACSL5特异性抑制剂,避免现有药物对其他酰基辅酶A合成酶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治疗精准度。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