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南海之滨,有一座横跨伶仃洋的奇迹——港珠澳大桥。这座桥梁不仅是中国工程的骄傲,更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结晶,它如同一道绚丽的彩虹,连接着香港、珠海和澳门。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12月15日动工建设,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开通运营。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其中主桥长达29.6公里,从香港口岸至珠澳口岸更是达到41.6公里,桥面宽阔,可容纳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高达100公里。大桥的建成,不仅打破了珠江西岸的地缘限制,更为珠三角区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世界最长的跨海连线工程

20世纪80年代,香港富商胡应湘就提出了这一大胆的计划:建造一座连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大桥——伶仃洋大桥,意在将香港、珠海和澳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经济繁荣。然而,这个项目在90年代末期因为亚洲金融危机而被暂停。

为了应对经济困境,发挥港澳地区的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决定重启这一跨海通道的建设。然而,这个项目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再次被搁置。但这并没有让国人的梦想破灭。2003年,伶仃洋大桥项目被港珠澳大桥项目取代,这个新的项目不仅继承了前者的理念,更是在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和投资金额等方面创下了新的纪录。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进行,2004年,港珠澳大桥前期协调小组成立,全面启动大桥各项前期工作。经过精心规划和准备,2005年,港珠澳大桥确定采用Y型线路,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2007年,港珠澳大桥三地落点位置确定,分别为香港大屿山石散石湾、澳门明珠点和珠海拱北。随着各项细节的敲定,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


港珠澳大桥采用Y型线路,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

港珠澳大桥无论工程规模、技术难度还是投资金额都创造了新纪录。港珠澳大桥建成后,成为世界最长的跨海连线工程,而港珠澳大桥的海底沉管隧道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最具挑战性的海底沉管隧道

在深邃的伶仃洋海底,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蜿蜒穿行。隧道两端连接着人工岛,与大桥紧密相接。这片海域最深处超过了45米,是伶仃洋的深水区。在如此深的海域建造桥梁,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选择隧道作为连接方式,是科学和明智的决定。

在修建这个海底隧道的过程中,沉管法被大胆采用。这种方法通常用于浅水区和风平浪静的水域,而在港珠澳这样环境复杂、条件苛刻的深海区使用沉管法,难度超乎想象。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栖息地,环保要求极其严格。同时,这里也是一条繁忙的30万吨航道的必经之地,通航环境极其复杂。

沉管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预先预制好的空心管道沉入水底的槽道中,经过精密的防水处理后回填覆盖,形成一条人工隧道。由于沉管需永久安放在水底,对密封性和防水性的要求极高,一旦出现渗漏,后果不堪设想。面对如此高的技术要求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传统的沉管技术已无法满足施工需要,必须在原有技术上进行大胆创新。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港珠澳海底沉管沉放采用了杠吊法。这种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遥控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管段的位置和状态,精确调整管节的姿态和轴线,实现管段的快速、安全、精确对接。正是这样的勇气与创新,使得我国在海洋工程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参考来源:央视网、新华网、人民网


来源: 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