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23日,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掌声雷动,这场盛会不仅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工作者卓越贡献的集中表彰,更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推动科技创新、激发社会创造力的关键节点。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特殊历史节点,改革开放初期,照搬 “苏联模式”的科技体制弊端凸显——科研与生产脱节,工业研发薄弱,大量成果躺在实验室里“沉睡”。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仍未解决。在此背景下,大会提出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如一声号角划破迷雾。
基础科学领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项历时近7年的突破改写了人类生命科学史。在王应睐院士带领下,三家单位协作攻关,年轻科研人员通宵达旦实验,最终合成与天然胰岛素活性一致的蛋白质。评审专家评价:“这证明中国能在前沿科学领域领跑世界”。更动人的是,协作组组长王应睐主动划掉自己的报奖名字,这份淡泊名利的精神成为科研界标杆。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摘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应用技术成果更显“接地气”特质,江苏农科院培育的 “徐薯18”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亩产较传统品种提升30%,解决了南方多地粮食短缺问题;全国橡胶科研协作组攻克的 “橡胶树北移技术”,让橡胶树在北纬18-24度扎根,打破国外对热带橡胶种植的垄断,这些成果印证了“科技面向经济”的实践价值。
“依靠、面向”方针并非凭空提出,1981年,国家科委提交的《汇报提纲》已明确科技需“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而大会将其升为国家战略,为科技体制改革锚定方向。会后,国家科委牵头制定《科学技术进步奖条例》,填补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的空白,该条例1984年颁布后,迅速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
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推动科研经费从“计划拨款”转向“市场竞争”,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等科技创业聚集地应运而生。正如“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唐敖庆院士在领奖时所言:“科学的价值,终究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从牛胰岛素的结晶到橡胶林的延展,1982年的这场科学盛会,不仅嘉奖了过往的科研成就,更搭建起科学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桥梁,为中国科技腾飞埋下了关键的种子。
参考来源:中国科普网、中国科学院、《科技日报》

来源: 江苏省科学传播中心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江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