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前夕,长沙市砂子塘社区的刘阿姨在孙贵香教授的指导下,改变了延续多年的“贴秋膘”方式——不再追随大鱼大肉的传统,而是每晚喝一碗温和的山药小米粥。

一个月后,她惊喜地发现,不仅体重稳中有降,往年秋冬必犯的胃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也再未出现。她由衷感叹:“原来‘补’对了,身体既轻松又暖和。”这个转变恰恰体现了霜降养生的精髓。

霜降作为秋冬转换的关键节点,其养生的核心不在于盲目进补,而在于把握“收”的智慧——收敛阳气,为身体积蓄健康的能量,而非堆积负担。此时正是通过科学的体重管理、打造“易瘦体质”的黄金时期。


一、霜降:体重管理的天时之利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霜降时节,秋金之气达到鼎盛,其“收敛、肃降”的特性,正为体重管理提供了独特的生理基础。

所谓“收敛”,是将自然与人体之阳气向内收拢,为脾胃注入运化动力,减少痰湿生成;而“肃降”则助力肺气下行,通调水道,如同优化身体的排污系统,能更高效地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这一“增强吸收”与“加速排泄”的生理契机,在全年中可谓独一无二。

1.代谢趋势的天然转机

入秋后,人体阳气随自然之气内收,新陈代谢逐渐转向“储备”模式。主动进行体重管理,就是引导身体将能量“收藏”于正确之处——转化为精微物质滋养五脏,而非堆积成痰湿脂肪造成肥胖。

2.脾胃调理的黄金窗口

自然界阳气的内收有助于温煦脾胃,正是强化运化功能的绝佳时机。元代医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指出:“肥人多痰湿”,道破了肥胖与痰湿的内在联系。此时调理脾胃,减少痰湿生成,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传统智慧的现代诠释

古时“贴秋膘”是应对物质匮乏的智慧,而在饮食结构肥腻的今天,既容易出现超重/肥胖,同时又有营养素的相对缺乏,我们需要的是“以人为本、辨体施养”的现代解读与精准体重管理。把握霜降这个代谢转换的关键期,就是要在身体本能地储备能量时,通过科学方法引导其正确储存身体真正需要的能量,向健康方向发展。

二、 霜降体重管理的实施方案

(一)食疗调养——顺应天时的饮食智慧

1.食疗原则:减辛增酸,温润清淡

霜降之时,饮食养生的重心在于助力阳气收敛,核心原则是 “减辛增酸,温润清淡” 。减少葱、姜、辣椒等辛味之物,可防阳气外泄;适当增加山楂、石榴、柚子等酸味食物,有助收敛肺气,固护津液。

体重管理的根本在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脾虚生湿,代谢废物易堆积体内形成痰湿。因此,饮食上应侧重选择性味平和、能健脾益气的食材。

(1)健脾助运化:多食用山药、薏米、茯苓、白扁豆,能增强脾脏运化水湿的能力,从根源上减少痰湿生成。

(2)滋阴润肺燥:搭配银耳、百合、莲藕等清润食材,它们热量低且富含膳食纤维,既能缓解秋燥,又能增强饱腹感。

(3)慎食油炸油腻:同时应避免油炸、油腻、甜腻的重口味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助湿生痰。

2.食疗方法:核心药膳推荐

(1)花生莲藕排骨汤

原料组成:猪小排150克、莲藕250克、花生米100克、红枣10个。

制作方法:将排骨焯水,莲藕洗净,切成小块;花生、红枣(去 核)洗净。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3小时。加入适量调料即可 。

适宜人群:花生入脾、肺经,可健脾益胃,润肠通便;莲藕健脾养胃,润躁养阴;红枣滋养气血。此汤健脾胃,清肺燥,益养血。

(2)百合山药润肺粥

原料组成:鲜山药100克,干百合20克,小米50克。

制作方法:干百合提前浸泡1小时。山药去皮切块,与淘洗干净的小米、百合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文火慢熬成粥即可。

适宜人群:山药健脾固肾,百合润肺安神,小米补益虚损。此粥温和滋润,既能健脾,又能防秋燥,适宜作为晚餐主食。

(二)起居运动——动静相宜的养生之道

1.起居有常,早卧早起

《黄帝内经》教导我们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建议晚上10:30之前入睡,早晨7点左右起床。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早起使气机得以舒展。充足的睡眠能避免内分泌紊乱,稳定代谢水平。

2.运动有度,阳光为先

每日阳光下运动半小时,推荐八段锦、太极拳、慢跑等和缓项目。避免大汗淋漓的运动,以免阳气外泄,阳光下运动有助于扶阳气畅经络。重点可练习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一式,有助气机升降,强健脾胃。运动以达到身体温热、微微汗出为最佳状态。

(三)经络养生——畅通气血的健康之法

每日坚持按揉以下穴位,能健脾化痰,通畅气机:

1.丰隆穴:外踝尖上八寸,是公认的“化痰第一要穴”,针对痰湿体质肥胖效果显著。

2.天枢穴:肚脐旁开两寸,按揉天枢穴能通调肠腑,理气消滞,改善腹胀、便秘。

3.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按揉此穴可滋阴补肾、健脾养血、促进消化。

霜降是收获与养藏的季节,更是耕耘健康的好时机。我们不应被动等待“秋膘”越贴越肥,而要主动把握天地之气转换的契机。通过深刻理解《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智慧,将养护重点从“滋养体表”转向夯实内在的脾胃根基,才能真正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让我们一起顺应天时,以“收”为养,在这个霜降时节,为身体打下健康体重的坚实基石。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陈子怡 卢彦琳 刘思洁 谢林村 陈军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