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家屋顶的太阳能板每天默默发电时,是否想过: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分别突破210GW、204GW,均居全球首位,但为什么西北仍有“弃风弃光”现象?近日,《Frontier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发表的综述研究,系统剖析了我国可再生能源(RE)的“崛起密码”与“转型瓶颈”,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从“补贴依赖”到“成本逆袭”
我国RE发展的“第一桶金”来自政策“催化剂”。2007年,光伏装机规划仅1.8GW,通过“电价补贴+领跑者计划”双管齐下,2019年实际装机达204GW,超额完成10倍。更惊人的是技术成本“跳水”:光伏组件价格从2007年的5美元/W降至2018年的0.12美元/W,降幅超97%,相当于手机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的进化速度。
这背后是“学习曲线效应”的魔力——每增加一倍装机容量,成本就下降15%-20%。就像生产第100万台汽车比第1台成本低得多,我国光伏产业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全球第一),让清洁能源从“奢侈品”变成“平价电”。
“弃风弃光”难题:风光如何“稳定上岗”?
尽管成绩斐然,RE仍有“成长的烦恼”。2019年,我国弃风电量达169亿kWh,足够北京家庭用半年。这就像水库水太多溢出来,风光发电“发得出、送不走”的症结在哪?
区域不平衡是主因。西北风电基地的“风光”资源过剩,但本地用电需求有限,而东部负荷中心却“嗷嗷待哺”。就像南水北调,需要“西电东送”特高压工程这个“超级输血管”。此外,储能技术“不给力”——锂电池度电成本约0.3元,相当于风光电价的3倍,导致晚上没太阳、无风时无法持续供电。
从“政策输血”到“市场造血”:RE的“成人礼”
补贴退坡后,RE如何“自己走路”?研究指出,我国正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
- 绿电交易市场: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企业买绿电可抵扣碳排放,就像给清洁能源发“优惠券”;
- 技术创新加码:氢能、虚拟电厂等“新基建”登场,上海试点虚拟电厂将5000户家庭的分布式光伏“打包”并网,相当于建一座小型电站;
- 光伏扶贫模式:在农村,一块光伏板不仅发电,还能让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全国超200万家庭受益。
未来展望: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5%如何实现?
研究预测,若延续当前政策,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有望在2030年达25%。但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破解三大瓶颈:
- 储能成本:目标是将锂电池度电成本降至0.1元以下,堪比“给手机换个更耐用的电池”;
- 跨区域调度:加快特高压建设,让西北的风“吹亮”华东的灯,就像快递全国包邮;
- 区域差异化:西南多水电、西北多风光,需定制“能源套餐”,避免“一刀切”。
“可再生能源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系统工程。”论文通讯作者周德群教授表示。未来,随着氢能产业链成熟和智能电网普及,或许家家户户的光伏板都能成为“微型电站”,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来源: 工程管理前沿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Engineering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