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料风靡全球的今天,一碗热气腾腾、酱香四溢的鳗鱼饭,不知成了多少食客心中的“白月光”。那焦香细腻的肉质、浓郁的酱汁,搭配上软糯的米饭,让人回味无穷。

然而,当你在享受这份来自深海的馈赠时,是否曾好奇过,为何这小小的鳗鱼,价格总是那么“傲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鳗鱼高价背后的神秘面纱,探寻它那传奇而又艰辛的一生。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神秘的鳗鱼家族

鳗鱼,属于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是海洋与淡水交汇处的一群古老居民。在众多的鳗鱼种类中,日本鳗、欧洲鳗、美洲鳗和鲈鳗(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凭借其卓越的口感和广泛的分布,成为了人类餐桌上的常客。


鳗鲡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然而,它们不像其他鱼类那样,在淡水或海水中自由繁衍,而是遵循着一种独特的生存法则——洄游。这不仅让鳗鱼成为了自然界中的奇迹,也无形中增加了其捕获与养殖的难度,从而推高了市场价格。让鳗鱼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平凡的命运。

让科学家头疼了几个世纪的奇特身世

长久以来,鳗鱼的出生地和繁殖方式一直是困扰人类的未解之谜。大家只见过河流里的成年鳗鱼,却从来没见过鳗鱼的“小时候”。

古代学者们面对这一难题,给出了各种离谱荒诞的猜想:

比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这位被尊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大师,看到鳗鱼在泥泞的水底穿梭,便大胆猜测鳗鱼是从泥土中自然产生的。古罗马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受到宗教和神秘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鳗鱼是石头摩擦生成的。


鳗鲡 图片来源:搜狗百科

到了近代,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也曾怀揣着对科学的热情,对鳗鱼展开过研究。然而,他解剖了400条鳗鱼,可无论如何都找不到鳗鱼的生殖系统。鳗鱼的繁殖之谜让弗洛伊德心灰意冷,这可能也是他转行去当心理学家的原因吧!

(感谢鳗鱼让世界上多了一位伟大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图片来源:知乎

直到19世纪末,意大利科学家乔瓦尼·巴蒂斯塔·格拉西的一次偶然发现,为解开鳗鱼之谜提供了关键线索:他的朋友送给他了一条全身透明柳叶状小鱼,养在水族箱中后,竟然在数周内逐渐变态发育成了一条细长的鳗鱼。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也标志着人类对鳗鱼生活史的认识迈出了重要一步。


柳叶鳗(上)线鳗(下) 图片来源:中国鳗鱼网

随后,丹麦生物学家约翰内斯·施密特更是以惊人的毅力,历时18年在大西洋中追踪鳗鱼苗的踪迹。他驾驶着船只,穿越茫茫大海,在各个海域中采集鳗鱼苗样本。通过对比不同海域中鳗鱼苗的大小,他逐步缩小范围,最终将鳗鱼的产卵地锁定在了神秘的马尾藻海。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科学史上的空白,也让人类对鳗鱼的生命周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鳗鱼超进化的一生

以我国最常见的日本鳗为例,一起来探索鳗鱼的一生吧!

1.深海中的秘密:卵阶段

在马里亚纳海沟西侧的洋流交汇处,日本鳗的卵在深海中悄然孵化,这里没有阳光的直射,只有冰冷的海水和无尽的黑暗。


图片来源:搜狐新闻

2.随波逐流:柳叶鳗阶段

刚从卵中孵化出的柳叶鳗,体态透明如纸,形似柳叶,它们随着洋流向河口随波飘荡,开始了漫长的漂流之旅。在这一阶段,它们只有简单的消化系统,没有发育生殖器官。


日本鳗的出生地和洋流方向 图片来源:中国鳗鱼网

3.蜕变与成长:玻璃鳗与鳗线阶段

当柳叶鳗随着海流漂向沿岸水域时,它们的身体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体表粘多糖分解,为骨骼和肌肉的发育提供能量,身体逐渐变为圆柱形,“变身”成细长的玻璃鳗。

此时,它们开始主动游动,寻找进入河口的机会。进入河口后,玻璃鳗体内开始出现黑色素,进化为鳗线,成为渔民们捕捞的热门对象。


线鳗 图片来源:新浪新闻

4.餐桌上的常客:黄鳗阶段

那些侥幸逃脱渔民捕捞的鳗线,将继续溯游而上,进入淡水河流中生长。在这里,它们将度过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光,逐渐成长为体色各异的黄鳗。这一阶段的鳗鱼生长迅速,是养殖业的主要对象。


图片来源:知乎

5.旅者的最终使命:银鳗阶段

由于小鳗鱼无法适应淡水环境,当黄鳗性成熟时,它们将变为银白色的银鳗,踏上归乡的旅程。它们发育出生殖系统,消化系统退化,不吃不喝地穿越千山万水,回到遥远的深海产卵地,在交配产卵后,银鳗将耗尽所有精力,静静死去,完成生命的轮回。

看着碗里的鳗鱼饭,是不是感觉这家伙来之不易呢?


鳗鱼生活史 图片来源: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

饲养的难题:鳗鱼为何难以人工养殖?

尽管人类已经对鳗鱼的生活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但要想实现鳗鱼的人工养殖却依然困难重重。这主要源于鳗鱼特殊的繁殖方式和饲养需求。

首先,成年鳗鱼在人工环境下无法自然繁殖。它们必须经历漂洋过海的迁徙过程,性腺才能发育成熟。因此,人工养殖的鳗鱼无法直接获得鱼卵进行孵化。只能捕捞玻璃鳗或线鳗再人工养殖。虽然科学家们已经通过激素干预让鳗鱼成功产卵,但孵化出的小鳗鱼(柳叶鳗)依然面临着饲料开发的难题。


鳗鱼养殖 图片来源:知乎

柳叶鳗在自然环境中以浮游生物和海洋雪(有机碎屑)为食,而人工饲料难以满足其需求。因此,科学家们需要不断研发新的饲料配方。然而,这一过程既漫长又复杂。虽然日本科学家配出了一种用鲨鱼卵做的饲料,但是奈何成本太高,根本无法推广,可把科学家们愁坏了。

比黄金还贵的走私鱼苗

由于鳗鱼苗价格高昂且难以通过人工方式大量获取,走私活动日益猖獗。每年,大量玻璃鳗被非法捕捞并走私出境,以满足养殖业的需求,成为犯罪集团眼中的“软黄金”。


走私的鳗鱼苗 图片来源:深圳新闻网

走私活动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和渔业资源,也加剧了鳗鱼的濒危状况。打击非法捕捞走私和加强鳗鱼的人工繁育研究迫在眉睫。

所以,鳗鱼还能吃吗?

既然鳗鱼如此濒危,我们还能心安理得地吃鳗鱼饭吗?

其实另外几种常见的鳗鱼此刻还是安全的。比如星鳗(康吉鳗科)也是日料常客,它是纯海生的鳗鱼,目前尚无危险。


星鳗 图片来源:Wikipedia

然而,需要洄游的淡水鳗鲡都面临危机。2014年,IUCN红色名录将日本鳗鲡提升为“濒危”(EN)。虽然吃它并不违法,可是从环境和长远发展的角度,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的确,鳗鲡在日本承载了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是很多地方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如果不控制捕捞和消费的话,这些文化可能不用多少年就连根基都消失。

幸运的是,现在日本鳗鲡还没有陷入不可挽回的末日,它依然有足以自我维持的野外种群,还能支持轻微的、严格管理的捕捞,不必陷入绝望,甚至做出“赶在灭绝之前吃一口”这样的举动。我们还有能做的事情,但再不做可能就来不及了。

对于我们普通民众来说,鳗鱼不仅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希望监管力度能够加强,严厉打击鳗鱼走私活动,保护好这一珍贵的海洋资源。我们期待着科学家们能够早日攻克鳗鱼人工养殖的难题,让鳗鱼的价格变得更加亲民,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这份来自深海的美味,以后去餐厅吃鳗鱼饭,也不用再心疼钱包,可以尽情地大快朵颐,那该多爽啊!(肖云格)

审核: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专家:李颖超 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科普与社会教育中心主任

来源: 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