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湿度控制的核心执行要点:从入库前到储存期

(一)入库前:温湿度预调节与果实预处理

温湿度控制并非从果实入库才开始,而是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避免因初始条件不当影响后续保鲜效果。

1. 冷库预降温:入库前24~48小时,需将冷库温度逐步降至0℃~1℃,避免“热果直接进冷库”导致的温度波动。若果实采后田间温度为25℃左右,直接进入0℃冷库,会使果温差达25℃,引发果实内部“冷冲击”,导致果皮出现斑点,同时冷库温度会因热果散热骤升,需额外消耗电能降温,且温度波动会破坏湿度稳定性。正确做法是先将果实放在预冷间(温度10℃~15℃)预冷6~8小时,再转入冷库,确保果温与库温温差不超过5℃。
2. 果实筛选与分级:入库前需剔除病果、虫果、伤果及畸形果,这类果实会释放更多乙烯,加速正常果实成熟,同时病果携带的病原菌会扩散污染。例如,带有炭疽病斑点的果实,在90%湿度环境下,病原菌会在3~5天内扩散至周边果实,导致腐烂范围扩大。筛选后按果实大小、成熟度分级,成熟度一致的果实呼吸强度相近,便于温湿度统一调控,避免部分果实过熟、部分果实未达最佳食用期的情况。
3. 包装防潮处理:采用聚乙烯薄膜袋(厚度0.03~0.05mm)单果包装,或用透气纸箱(内衬防潮纸)批量包装。薄膜袋能在果面形成微小的高湿环境,减少水分流失,同时袋体的透气孔可排出果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避免气体伤害;纸箱需避免直接接触冷库地面(可垫托盘),防止地面冷凝水浸湿包装,导致果实霉变。

(二)储存期:温湿度动态监控与异常调整

储存过程中,需通过“实时监控+动态微调”,确保温湿度稳定在最佳区间,避免因外部环境变化或设备故障导致参数偏离。

1. 温度监控与调节:在冷库内均匀布置3~5个温度传感器(分别位于库顶、库中、库底及角落),每2小时记录一次温度,确保库内各区域温度差不超过0.5℃。若温度高于1℃,需检查制冷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若设备故障,应先将果实转移至备用冷库(或临时降温的预冷间),避免温度持续升高;若温度低于0℃,需适当调高制冷设备设定温度,同时检查冷库门是否密封(门缝漏风会导致局部温度过低),可在门缝处加装密封条。
2. 湿度监控与调节:使用湿度计(精度±5%)实时监测湿度,若湿度低于90%,可在冷库内放置盛水的敞口容器(容器底部垫支架,避免与地面直接接触),或启动冷库的加湿设备(如超声波加湿器),每次加湿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防止湿度骤升;若湿度高于95%,需打开冷库通风口(选择在外界温度较低的夜间)通风15~20分钟,排出库内多余湿气,同时检查果实包装是否破损(破损包装会导致果面直接接触高湿空气,增加腐烂风险),及时更换破损包装。
3. 定期抽样检查:每15天从冷库不同区域抽取10~20个果实,检查果实硬度、糖度、果皮色泽及腐烂情况。若发现果肉硬度降至7.5kg/cm²以下,需适当降低温度(可微调至0℃),延缓硬度下降;若发现个别果实腐烂,需立即剔除,并对该区域的果实进行逐一检查,防止病原菌扩散;若糖度下降(正常储存2个月内糖度应保持在14%~16%),需检查库内二氧化碳浓度(若浓度高于5%,需加强通风),避免气体胁迫导致糖分消耗加快。

(三)出库前:温湿度过渡与品质保持

出库环节的温湿度过渡同样关键,若直接将低温储存的果实暴露在常温环境中,果面会因温差形成冷凝水,导致果皮失光、口感变差,甚至引发病原菌滋生。
正确做法是在出库前24小时,将冷库温度逐步升高至5℃~8℃(每小时升温不超过1℃),使果温与外界常温(假设外界温度为20℃)的温差缩小至12℃以内;出库后,将果实放在阴凉通风处(温度15℃~20℃,湿度70%~80%)静置6~8小时,待果温与外界温度基本一致后,再进行分拣、销售。若果实需长途运输(运输时间超过24小时),运输车厢温度应保持在2℃~5℃,湿度85%~90%,避免运输过程中温湿度剧烈变化。

来源: 科普专员-张改运